縣長談行政革新 強調優質化
縣長楊鎮浯昨日透過直播說明「行政革新」議題,他強調,推動行政革新雖然吃力不討好,但認為只要是對的,就要負責任、堅持持續的做下去。
楊鎮浯在直播開始就表示,縣政革新之所以很少政治人物願意推動,在於無法立竿見影,甚至民眾無法感受。但他認為金門要好,縣府團隊要有好的組織文化及思維模式,並要跟得上社會進步、公開透明、簡政便民,這樣對金門的長遠發展才有利。
楊鎮浯說,過去沒人做,但在其就任後設立「財政專區」所有財報、預算都公開,施政成果也是一目瞭然,在該專區內所有數據完整呈現,不刻意美化。此外,他一直強調「對話」的重要,因此許多重大施政、工程,都會要求業管單位要事先與民眾溝通,事前對話取得共識或諒解,政策才能順利推動。現代社會的每項政策都會有利害關係人存在,公務員不能自以為在做好事就強行推動,而是要向牽涉其中的利害關係人說明清楚,讓大家了解並支持政策才行。
同時更擴大公共參與,許多大型建設都透過說明會、公聽會來與鄉親說明交流,甚至舉辦多場次的公民咖啡館,收集民眾對特定政策的想法,作為政策制定的規劃方向。因為只有讓民眾從居住者變成公共事務的參與者、推動者,才能形塑更強的參與感、凝聚力、使命感。
行政革新也落實在「編制外人事精簡」上,楊鎮浯說明,103至108年地方款編制外人員預算員額編列數呈逐年成長趨勢,尤其104至106年期間,每年至少增加100至260人,共計成長519人,增加80.8%。但109至111年間,逐年刪減編制外地方款預算員額數,112年編列數已相較108年減少68人,精簡幅度達5.9%。
雖然未達訂定的4年縮減25%的目標,但疫情爆發至今近3年,楊鎮浯說,這段時間外界景氣不佳,不忍讓同仁在最困難的時候失去工作,所以朝向「遇缺不補」方式進行。但強調他應該是民選首長裡面,唯一一個就任後編制外人員不增反減的。
楊鎮浯說,執政者要為土地負責,有難題不是開支票或塞麵包就行,是要找出問題解決它。而不是讓年輕人價值觀、市場發展被破壞,好比「青創貸款」,過去因為手續冗長、沒有擔保,造成107年全年僅4件申請,但他任內解決問題後,4年來成功輔導154人申請,創造許多就業人口。
行政革新、縣政升級不是口號,楊鎮浯說,這是一個持續性的工作,也影響到金門整體發展、組織文化。因為縣府的施政不能因主政者更迭而中斷,是要維持公務團隊優質化,而非當成私人團隊頤指氣使,不給公務員尊嚴,這是不好的、不正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