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大橋通車專題系列報導》金烈大橋通 解決對外交通問題帶動地方發展

發布日期:
記者: 林靈/專題報導。
點閱率:1,241
烈嶼地區的對外交通,向來仰賴海上運輸。(林靈攝)

烈嶼地區的對外交通,向來仰賴海上運輸。(林靈攝)

烈嶼鄉為本縣五鄉鎮中唯一的離島鄉鎮,身為島外之島,前線中的前線,烈嶼地區的對外交通,世世代代仰賴海上運輸;烈嶼地區各項資源在相較之下又更為稀缺,烈嶼居民自高中(職)起,就需跨海至大金門求學。如今,金門大橋即將通車,這條全長約5.4公里的海上長龍,完工後將有效縮短金門本島與烈嶼鄉的交通距離,進而帶動醫療、水電、觀光等的便利以及地方的發展。
烈嶼土生土長的東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長衡說,老一輩的烈嶼居民,乘坐過竹筏、舢舨、帆船、木貨船、動力木船,一直到如今的噴射引擎客輪,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的進步、海上運輸工具的演進,讓烈嶼居民的出行日益便利。
林長衡分享他孩提時捲起褲管,緊跟大人踏著木板上舢舨,再轉上木船的經歷,此即烈嶼人俗稱的:「大船拖舢舨」,尤需配合海浪漲退、抓緊時機上船,「大船拖舢舨乘風破浪真的刺激,尤其是颱風過後大浪滔天,或者南風大長浪湧,北風呼嘯時刮起的三角浪,乘客的驚呼、孩子的哭聲……」往事仍歷歷在目。
烈嶼地區民生物資的傳送以及緊急醫療的需求等,長久以來仰賴海上運輸,十餘年前撰述《建請政府督導車船管理處,辦理金烈水道班船全日對開》陳情書的林長衡,在陳情書中建議班船半點對開,以便利在地鄉親醫療、洽公、急事等需求。林長衡直指,「金門大橋對烈嶼人而言,那是生命尊嚴。」
大小金門的往返受到交通限制,更凸顯醫療急迫的重要性,林長衡說,如遇產婦臨盆或其他緊急救護狀況、亟需醫療後送之時,一旦天候與海象不佳,一海之隔的距離,時間上的耽誤,將使烈嶼居民生命的危急性陷入更高的風險中。金門大橋的開通,除了對於在地觀光發展有其重要性,對烈嶼居民來說,這座橋更是連結生命尊嚴的橋梁。
投入觀光產業、從事導遊工作已15年的烈嶼子弟蔡泓揚表示,「以小金門的立場,是樂見大橋通車的,因為是自己的家鄉;通車後,勢必會讓在地交通較便捷,再來是可以常常回去,當然是好的。」
蔡泓揚說,自小在烈嶼生長,直至就讀高中時遷居大金門,但烈嶼老家還有阿嬤、叔叔、嬸嬸等親屬,如今他一個月回烈嶼1-2次。蔡泓揚說大學畢業後,分發至水頭碼頭擔任海巡士官,在三年半的役期裡,常於夜班值勤時,遇上不少烈嶼居民因嚴重車禍或長者急重症、亟需後送的狀況,但班船早已收班,只能委請海巡署的PP艇(巡防艇)前來支援。
往返大小金門的班船有其固定船班時刻,往往易因天候因素導致班船停航,「有急事你也沒辦法。」蔡泓揚直言,金門大橋通車後,對烈嶼居民的生命較有保障,畢竟,烈嶼的醫療人力與醫療資源又更為匱乏;他舉例,「阿嬤如果半夜身體不舒服,現在只能等到天亮、有班船才能回去,橋通了以後,阿嬤如果半夜不舒服,就算凌晨一兩點,車子還是可以直接開了就過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