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大橋專刊】期許金門大橋成為兩岸和平之橋

1111031e3.jpg
作者:蔡榮根/中華民國結構技師全聯會前理事長
榮根早年在金門縣政府擔任工程建設主管10年,自民國86年又起擔任結構技師省市及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近20年,因此很自然地成為金門縣政府與國內工程產官學界的溝通橋樑,參與了金門大橋從可行性評估、綜合規劃、委託規劃設計監造,到發包施工整個過程的諮詢顧問,在建橋過程做過一些關鍵性建議:
一、在可行性評估階段強力主張應走從湖下到后頭之北路廊,北路廊長5.4公里,最大水深為23公尺。雖然從水頭到九宮之南路廊長僅3.7公里,但最大水深達30公尺,海底岩盤上面的覆土深度又較北路廊淺,而且海流湍急,工程建造經費和施工難度反而高於北路廊。雖然在2001年行政院指示將橋址改為南路廊,但在2002年國工局接辦綜合規畫工作後,還是改回北路廊。
二、建議金門縣政府將大橋的建造委託國工局(後改制為高公局)代辦。我做這樣的建議並不是否定縣府同仁的能力,而是認為國內第一座真正的跨海大橋應由國內建橋經驗最豐富的國工局,以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規格協辦。2002年起正式委託國工局代辦,可說是為大橋的成功建造跨出第一步。
三、建議將橋塔造型交由全體縣民投票決定。大橋委託規劃設計後,設計單位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設計了五種橋塔造型向當時的李沃士縣長簡報,請縣長裁示其中一種據以進行細部設計,縣府邀請我參與簡報並提供意見,我建議縣長將五種橋塔造型交由全體縣民投票決定。很高興李沃士縣長採取了我的意見,縣民投票結果選擇了現在的「高粱穗心」造型橋塔,證明全體縣民的智慧可以做出了最好的選擇。
現在大橋終於建成通車了,我還有一個建議:將金門大橋編列為國道,由現在代辦的高公局繼續接辦後續大橋的日常維修和監測工作,畢竟這是一個重大的國家建設,允宜繼續借重高公局的專業,才能確保金門大橋的使用壽命達到預期的一百年。
雖然建造過程經過了一些波折,但我們還是要感謝很多工程人員不眠不休的奉獻。高公局張震宇主任帶領的代辦團隊,和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柯明佳主任帶領的監造團隊,他們離家背井,很多人在海邊的工地連續辛苦了12年,他們是金門大橋建成的幕後無名英雄。
我們用了30年的時間推動和建成連結大小金門的跨海大橋,我相信兩岸終究會利用智慧解決爭端,未來30年到50年,當兩岸春暖花開的時候,金門與廈門之間將會有不只一座跨海大橋和過港隧道,從金門坐高鐵北上穿過西伯利亞,將可到達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