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大橋專刊】大橋點滴話金門

發布日期:
記者: 報導。
點閱率:1,502
字型大小:
1111031e1.jpg

1111031e1.jpg

  作者:楊永斌/台灣大學土木系名譽教授
  人不能沒有幻想,沒有幻想,就沒有未來。
我對金門建設的一些幻想,開始於陳水在先生擔任縣長的時代,他經常邀請我作縣政諮詢或參與計劃審查,在那個年代,穿梭於海峽上空,對我而言是家常便飯。猶記一九九二年受金門縣政府車船管理處林振查處長邀請,就委託中華港埠技術顧問社的「大小金門離島交通改善整體規劃」一案進行審查,這個方案主要是討論水頭和九宮碼頭的改善工程,由於大小金間的航道常受天候影響,斷航時有所聞,但要從工程改造上改善兩個碼頭,並非易事,主要是受制於各自地理和地質條件,改造難度較高。直覺上,我認為大小金的交通靠兩個碼頭的改善太費勁了,本於專業,便向陳縣長建議,何不在大小金間修座大橋,以求一勞永逸。這個想法在當時純屬幻想,就說是天方夜譚也不為過。
所幸陳縣長是位能任事的人,他不僅沒有排斥我的想法,反而把它當成施政的努力方向。後來接任的李炷烽縣長更是不畏艱難,雖千萬人吾往矣,在他任內以這座橋為名的評估和審查,不知道折騰了多少回,雖然海域探勘和調查也開始了,但當時台北方面的主流意見,多半認為是益本比太低,投資不乏划算,所以反反覆覆,一直停留在評估的階段。終於盼到了馬英九執政的時代,有一天政務委員薛承泰教授,邀我一起去交通部和高層協商,大家針對金門大橋開門見山,決定了中央和地方各自分攤的經費比例,這個敲定之後,大橋建設總算可以啟動了。
其實我心有未甘,為何這麼重要而且是金門唯一的工程建設,卻要地方政府分擔,我們口口聲聲要照顧離島,難道這個分攤不是歧視離島嗎?台灣那麼多的重大建設,那個不是中央政府全額買單。另方面,心想這樣的安排雖不理想,而縣府還是有些財政能力的,如果今天不啟動,這座浮橋不知要載沉載浮到何年何月,因此也就按捺住不再表態了。
大橋之後進入開標、投標、廢標、再開標等階段,我都沒有參與。
關於這座橋,有幾點小事在此補充一下,算是留下一個鳳毛麟角。
首先是命名,開始時曾以「金烈大橋」名之,我覺得外人不知道「烈」字為何,不如直接採用「金門大橋」明白,不須額外解釋,大家也接受了。
其次是南廊、北廊的路線問題,表面看南廊距離較近,但是因旁邊有水頭碼頭,須考慮船舶進出,因此橋跨必須拉長,橋柱必須提高,這樣所增加的成本和技術難度,不單單是距離較短所可以彌補的,而且橋梁拉長拉高之後,結構抗風和抗震的能力較差。另外,橋梁建好之後,港口的未來發展就受限了。北廊雖然表面距離較長,但是沒有港口船舶進出要求,所以跨距較短、橋柱較低,除了降低成本外,耐風耐震能力也較佳。
再來,受到大小金人口不多、兩島間交通流量不大的限制,這座橋只有兩線道外加人行自行車道,而一般國外的跨海大橋的主幹道都是四線道以上,外加人行和自行車道,有的甚至是雙層橋面,大家如果去大陸看過幾座長江大橋,或者去日本看看明石大橋,就會明白我的意思。它們都是比較粗比較壯的,跟它們相比,金門大橋還是屬於嬌小玲瓏的一型,橋面比較狹窄,結構比較纖細。因此,有關方面未來在大橋的維護必須特別用心,才能確保它的耐風抗震能力。
除了金門大橋外,底下我還有一個關於金門的幻想。
也許您不知道,大小金之間的海域每日的潮差在五米以上,在南端水頭碼頭附近兩島之間有條金門海溝,它的海流特別的強勁,這是潮差發電潛能極高的一個海域。一九九零年代我也曾經就此幻想並表達過,若能適當的投資,這塊海域的潮差發電將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或許還可以把多餘的電就近賣給廈門。方法不難,規模可大可小,作法有很多,也不是在這裏一兩句話能說明清楚。如果我們自己缺乏資金,那也可考慮爭取外資,國外或大陸方面應該都有技術公司可以承擔這個業務,在目前舉世能源問題緊迫的時刻,這也應該是個有意義的挑戰。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