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大橋專刊】觀光讓金門大橋浮出水面

1111031e2.jpg
作者:薛承泰/前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福建省主席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我有幸在縣政顧問團當中,數次得知縣長與鄉籍學者專家關於「金門大橋」的構想與規劃!2009年2月擔任政務委員,我即開始蒐集資料做了些功課,發現當時的經建會對大橋的評估,多依據地區觀點,包括:1.藉由陸運運輸服務串連大小金門,2.水電通信管線附掛需求,3.促進地方觀光發展,4.人道關懷之醫療救援,5.消防及緊急救災救援。據此,經建會委員從經濟效益來評估時,並不看好該方案。我了解情況後,認為需加入國際觀點並配合中央政策才有可能突破。我趁著馬總統約見,提出了以下幾點:
1.全球後冷戰三大對峙據點,其中板門店與柏林圍牆已成為世界級觀光勝地,金馬地區作為三大據點之一,未能充分運用此資源,甚為可惜!遑論金門尚擁有閩南聚落、戰地風光、僑鄉文化、水產資源等稀有資產-符合經建會「國際休閒觀光島」的定位。
2.大橋完工後,可供舉辦世界級馬拉松或自行車環島跨海競賽,充分發揮觀光效益,賺取外匯。
3.長達5.4公里跨海景觀大橋將為我國第一座大橋,可作為我國工程界的「代表作」。
4.廈門地區每年觀光人次已達2千4百萬,此大橋可以吸引更多來自大陸地區觀光客,接受自由民主社會的洗禮-符合馬總統「和平廣場取代殺戮戰場」的說法。
5.金門作為中華民國一個縣,過去多年來中央並未平等對待(以澎湖跨海大橋做為對比),民國38-81年戰爭與軍管時期沒有建設,台灣獲得安定經濟發展,近年來金酒盈餘每年上繳40億以上給中央,金門縣政府又願意投入相當比例建橋基金,試問哪一個縣市能夠作到?
當天他對「三分交通、七分觀光」感到興趣,特別是「七分觀光」能讓金門走向世界,並要我和時任交通部部長毛治國討論。不久之後,和毛部長約在緊急應變中心,當時他擔任副召集人(因發生了「莫拉克風災」),我重述了前面的內容。2010年2月25日,院長吳敦義拍板了!時間正好是我擔任政務委員一年,兼任省主席4個月。隔日(26日),自由時報頭版「為金廈大橋鋪路?政府砸57億建5.34公里金門大橋」為標題,我即召開記者會並發出新聞稿。
政策拍版之後,其實我就沒有角色了,因我既無相關專業也非執行者,但仍不時請教楊永斌、蔡榮根,以及幾位專家前輩的看法,特別是橋的設計與將來維護的可行性;此外,小金門環境生態在大橋通車後是否會被破壞?也是後來我主張引進電動車以及鼓勵腳踏車遊小金門的濫觴;正好當時環保署也在推動電動車計畫,我即建議先到金門試辦,畢竟金門的幅員大小合適,平地多交通也順暢,署長(沈世弘)頗為支持。
政策敲定後,交通部與金門縣政府開始研商大橋設計、招標、施工的會議。建國百年(2011)元月終於在小金門端舉行動土典禮,當時馬總統、吳院長、毛部長和大橋決策有關的長官都蒞臨參加。令人意外的是,動土才沒多久即發生招標資格有問題而重新進行招標,一波數折之後,在隔年(2012)6月2日金門大橋CJ02標主體工程終於動土。2013年2月卸下公職,我才知道橋的高度要比原計畫提高很多;心想,這應該會讓大橋更為壯觀,但施工難度是否升高,還有將來的安全與維護呢?
如今大橋能如質完工,除了需要歷年來中央的政策、交通部的指導以及各部會的配合,也要靠歷年幾位縣長與立委、鄉鎮長與民意代表一起打拚,還有鄉親的支持。我是一位過客,終於看到大橋浮出水面,成為東方的Golden G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