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大橋通車專題系列報導】吳家興用鏡頭為大橋寫歷史紀錄橋之美

發布日期:
記者: 陳麗妤/專題報導。
點閱率:1,729
受僱擔任金門大橋工程攝影的吳家興,用鏡頭紀錄金門大橋之美。(陳麗妤攝)

受僱擔任金門大橋工程攝影的吳家興,用鏡頭紀錄金門大橋之美。(陳麗妤攝)

受僱擔任金門大橋工程攝影的吳家興,用鏡頭為大橋寫歷史,為金門大橋留下珍貴的影像,映證金門大橋工程之艱辛與工作人員之辛勞也一同寫下美麗的新頁。
金門大橋於100年1月開工,大橋長度約5.4公里,跨海橋梁長約4.77公里,由金寧鄉湖下連結烈嶼鄉后頭。大橋除了交通需求亦有民生管線附掛,橋塔經民眾票選出「高粱穗心造型」,以五塔六跨橋墩柱,呈現高粱結穗飽滿的意象,是工程特色之一。主橋並有景觀照明設計,基於東北季風影響及美觀和安全考量,若從高空俯瞰又如S之流線。金門大橋乃國內首座深水域花崗岩施作基樁且長距離跨海橋梁,將成為金門的新地標。
吳家興大學讀企業管理,曾考取導遊證照,也短暫從軍報效國家,非本科系卻誤打誤撞先投入營造業,未料卻讓他臨門一腳取得大橋攝影工作。自2021年3月起受僱紀錄金門大橋工程進度,每天在外人看似索然無味、重複的動作,捕捉的卻是每個永恆的瞬間,用鏡頭為金門跨海大橋工程寫歷史。
隨工班進場作業,從觀景窗望去,皆是機械、工人、節塊、鋼索、混凝土及各類工作船。他以對攝影的熱情,投入每天重複的例行性工作。他並樂於分享,讓人感受他參與的喜悅、快樂及熱忱。友人形容,吳家興喜歡攝影,將興趣和工作結合,真的十分難得。
吳家興則說,真正參與了才知道大橋施工的艱難。他曾面臨撞牆期,花了半年時間調適才步入軌道。與所有人都熟悉後,不僅能更有效地掌握每一個重要時刻,更能在例行工作之餘,捕捉更多關於大橋的人事物。
經年累月隨工班風吹、日曬、雨淋紀錄工程進度,長時間操作下,雖然累計數以萬張的照片,不僅相機快門達數十萬次且已送修2次,2顆鏡頭也都進場過。回想參與大橋攝影工作最感動的畫面,他毫不猶豫地說,同事們挑燈夜戰辛苦工作的身影。他強調,所有工作人員都很辛苦,其中又以外籍勞工最辛苦,一待就好幾年才能回家,而且住在工作船上,生活之辛勞可想而知。非常榮幸能參與大橋興建之紀錄,見到別人所見不到的一面。在捕捉欣賞大橋之美時,更要敬佩每一位工人的付出。
美的事物往往要歷時等待,不論是四季更迭、雲霧繚繞,海天一色,施工中的大橋與夕陽餘輝或與懸日交織出的美麗景緻,夜間在遠方繁華燈光下的金門大橋,都呈現在他的鏡頭下。他秉持紀錄家鄉之熱情,曾以大橋為軸心,從烏沙頭、湖下海堤、同安渡頭、浯江溪口、建功嶼、水頭、塔山海岸以及小金門,用不同角度,加上工具輔助掌握潮汐,搭配地景,捕捉大橋的千姿百態。
「三分交通,七分觀光」,大橋通車伴隨所至的各種影響還未知,可以確定的是國內海上大橋工程邁出新里程碑。吳家興用鏡頭為金門大橋寫歷史,不只是工程執行的紀錄,更是金門大橋興建最好的佐證,現在看是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未來回頭望無疑將是金門大橋興建過程最珍貴的資料。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