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四周年施政成果系列報導─水資源永續利用篇】開源與節流雙管齊下 建構穩定供水厚實基礎

發布日期:
記者: 翁維智/縣府報導。
點閱率:1,486
開源與節流雙管齊下,縣府團隊全方位擘劃,為地區建構穩定供水厚實基礎。(縣府提供)

開源與節流雙管齊下,縣府團隊全方位擘劃,為地區建構穩定供水厚實基礎。(縣府提供)

金門地區因降雨量少,又受地形限制,水資源環境惡劣,縣府在有限條件下,積極調整水資源策略,在開源方面,包括建立洋山淨水場配合大陸引水、農塘浚深、放流水回收再利用等措施,有效滿足用水需求及降低產水成本,至於節流方面,除努力宣導節約用水外,也靠智慧水管理措施,降低漏水率,為地區「穩定供水」建構一個厚實的基礎,讓民眾不僅「有水喝,也要喝好水」。
縣府指出,過去2年,金門地區累積降雨量僅約4百多毫米,均不足年平均1100毫米的一半,連續創下有觀測紀錄以來的歷史新低,湖庫與農塘乾涸,嚴重影響全縣農業灌溉及生態棲地環境,還好大陸引水讓金門得以走過危機。但近年來旱澇不均情形仍然棘手,為加強防洪安全並同步確保本縣水資源開發及利用,楊鎮浯縣長主政後,除了加強辦理防洪水利、防災措施、地下水減抽保育、湖庫疏浚等工程,也積極在放流水再利用、水資源回收中心放流水回收再利用改善、雨水下水道、攔蓄水等計畫上著墨。
攔蓄水及農塘浚深工程
前年金門出現5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全島湖庫水位下降,農塘也乾涸見底,水情空前吃緊,但經縣府團隊赴台爭取水資源開發與農塘浚深經費後,目前已完成108處農塘浚深,111年再新增9處,至少可增24.5萬立方公尺蓄水量。
洋山淨水場啟用
坐落於金沙水庫旁的洋山淨水場,占地約4.45公頃,現階段最大日產水量2.5萬噸,已取代榮湖淨水場,成為地區最大的淨水場,除擔負東半島(金沙)供配水核心任務外,也已配送至西半島(金城、金寧)及小金門使用,大幅提升民生供水穩定度,也有效紓解西半島地下水抽取率,由60%降低至15%。
放流水回收再利用
根據縣府長期的監測調查結果,這幾年因為有再生水的挹注,讓水獺活動更為頻繁及明顯,且數量增加,顯示水資源循環利用讓水獺等生物的棲地與生活環境更好。未來,縣府將持續推動水再生計畫,特別是與瑠公管理處合作,將放流水系統擴充串聯,提供生態與澆灌用水,目前放流水回收比例已達60%,遠較台灣其他縣市為高,今年可望提升到80%。
完善污水下水道系統
污水用戶接管率為先進城市的一大指標,金門縣政府在內政部營建署指導下,108-111年先後完成15個自然村污水下水道工程,新增接管2,823戶,公共污水下水道接管戶數累計16,204戶,整體污水處理率已由35.99%提升至39.32%,提升居家環境衛生。
山外溪流域優化計畫
流經金湖新市里的山外溪,是金門東半島重要地景之一,針對山外溪優化計畫,縣府指出,第一期以水污染改善為標的,第二期預計辦理渠道浚深,期望有效改善市區水質,營造兼具環保生態及友善親水景觀。
加強降低漏水率
過往水廠各項業務執行分別由各系統個自運作,缺乏橫向整合及應用,但隨著智慧水務系統平台的建置,並逐步推動「配水DIP化、給水SSP化」,可望有效降低漏水率。
金門跨海橋樑附掛自來水管工程
滿足小金門在大橋通車後成長之用水需求,最大供水能力達每日5000噸,有效舒緩既有海底管線營運壓力,同時提升小金門供水安全性並確保供水之穩定。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