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瞭望》地雷出土 海岸安全陰影猶存

十餘年前,古寧頭和沙崗一帶雷區經常發生火警,雷爆場面讓人怵目驚心。(李金生攝)

遍布金門海岸線的地雷讓人步步驚魂。圖為2009年在馬山海岸出土,集中於三角堡旁的戰防雷。(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曾經遍布金門和各離島海岸線,讓人步步驚魂的地雷,被退伍老兵指為高粱酒、貢糖、砲彈鋼刀和一條根、麵線以外的另一項地方特產。
2013年,軍方完成排雷作業,宣告金門成為「無雷島」,但多年來仍有為數可觀的地雷、廢彈陸續出土,讓遊客和鄉親受到驚嚇。日前,東半島景點后扁「船型堡」一帶發現M6A2戰防雷和M3人員殺傷雷,西半島慈湖新景點「彩虹步道」前方沙灘也出現疑似76公厘破甲彈殘體,均帶給民眾許多安全疑慮。
金門原有雷區至少204處,軍方自1997年起委託英商廓爾克特種勤務公司開始在金寧鄉「李光前將軍廟」附近進行雷堆清除,迄2006年告一段落,共清掃處理8萬多枚。2007年4月,陸軍成立金門排雷大隊,採行「委商排雷」、「自力排雷」雙管齊下方式,針對其餘154處,總面積廣達306萬餘平方公尺的雷區,展開密集排雷作業,至2012年10月全部完成,再清除雷彈8萬1822枚。
其後,軍方為確保執行成果,邁向「無雷島」終極目標,持續對金門本島及轄屬離島,採「棋盤方格」劃分區塊,執行零星散雷全面勘查和排除作業,至2013年5月31日宣告全部完成。
國防部多次安排中外媒體,包括諾貝爾和平獎得獎組織「國際反地雷暨集束彈藥聯盟」(ICBL-CMC),以及1982年由已故身障作家劉俠等人發起的身心障礙者權利團體「財團法人伊甸基金會」跨海履勘,並在「船型堡」上演銷毀雷彈的爆破秀,展現反雷、禁雷的決心和實力,硝煙四起的場面十分震撼。
時任總統的馬英九在接見來自美、加、日、韓等國反地雷組織成員的「國際反地雷暨集束彈藥聯盟代表團」一行10餘人,特地提到金門已從過去的殺戮戰場變成和平之島,強調「兩岸關係改善,使得歷史的走向也被我們修正了」。
(ICBL-CMC)執行長希薇·畢麗葛女士肯定執行成果舉世矚目,盼望台灣在技術或資源上支援柬埔寨、寮國等國家,協助早日脫離地雷的傷害和威脅,同時也期望馬總統信守他在2007年有關台灣將銷毀所有庫存地雷,永遠不再使用地雷的承諾。回首金門排雷進程和史實,時隔10餘年歲月更迭,依然讓人記憶猶新。
2009年,委商排雷廠商「正大汽車材料行」與「新加坡EXPLOMO公司」於慈湖三角堡海灘舉辦「告別地雷、金門向上」放風箏活動,吸引上千位民眾在「雷區」興高采烈奔跑。2011年,金防部排雷大隊將完成排雷的翟山海岸交給縣府綠化,卻在植樹節前又有6枚地雷「出土」。金防部擔心出人命,只得緊急叫停,臨時出動80餘人再進行搜除作業,兩樁往事同樣讓人印象深刻。
如今,曾經遍布地雷的建功嶼、同安渡頭一帶,搖身一變為觀光景點,但民眾常可發現廢雷,尤以M2、M3式人員殺傷雷最多。2016年,小金門貓公石海灘景區2天內發現55顆地雷和1枚未爆彈,「出土」數量之多為2013年完成金門排雷作業後僅見。
幾年來,大、小金門都有層出不窮的殘雷出土,為了鄉親和遊客的安全,一旦發現或有疑似個案,金防部和縣府、金管處均應做好即時處理。因為全力拓展海域觀光的金門,禁不起1次雷爆意外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