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果實蠅與瓜實蠅 防疫所提供策略及酵母球
金門縣動植物防疫所,依據「111年東方果實蠅與瓜實蠅之密度調查工作」統計結果,提供防治策略供農友參考,並以燈號辨別防治時期,同時免費提供「酵母球」,供誘殺瓜實蠅及含毒甲基丁香油誘殺東方果實蠅,也籲請農友務必確實做好田間衛生,儘早清除廢棄瓜果,以避免被害果實內的卵及幼蟲羽化為成蟲後再度危害,若有相關防治問題可電話洽詢。
為提供農友最佳防治時機,金門縣動植物防疫所辦理111年東方果實蠅與瓜實蠅之密度調查工作,每10天調查一次,以提醒農友依誘蟲數密度0~64 隻(綠燈)、65~256隻(藍燈)、257~1024隻(黃燈)及1025隻~(紅燈),用不同燈號作為反應族群密度水平之指標,供農友作為辨別及防治之參考,以期有效減少對果實之危害。
防疫所111年調查結果及防治策略報告如后:
一、東方果實蠅:
1、低密度期(1~4月)-綠色線。由於低溫,此期果實蠅密度均處於低密度狀態,最低密度出現於2月中旬(1隻/旬)。4月下旬後,氣溫逐漸回升,果實蠅密度亦逐漸增加,但尚處於低密度狀態,防治策略為維持常態性之誘殺工作。2、密度上升期(4~10月)-藍色線。春季氣候適宜且值許多寄主水果(蓮霧、桃子、番石榴、梨及檬果等)進入產期,因食物來源無虞,族群增加速率為全年中最快的時期。此階段屬防治重點期,除持續督促農民進行一般性的誘殺,常態性之防治高密度地區之果實蠅族群仍屬必要。3、密度最高期(11月)-黃色線。由於食物供應充裕及溫度適合繁衍,此時期果實蠅族群保持高密度但不再上昇。為減輕果實蠅為害,此階段屬防治重點期,除持續督促農民進行一般性的誘殺,必須壓制高密度地區之果實蠅族群。4、密度下降期(12月)-綠色線。此階段之初期,果實蠅密度仍維持平穩,12月後由於寄主減少及溫度下降,果實蠅密度均開始下降,但常態性之防治仍屬必要。
防疫所表示,以上述四階段之分析,各個時期應實施不同的防治策略,可以讓有限的防治資材發揮更大效用。雖每一階段之臨界期依地區、作物及氣候之影響,略有變動,然4~5月為防治關鍵點,若能及早控制春末夏初之果實蠅密度,爾後高峰期之族群密度增長速率會趨於平緩,相對地可減少對水果為害。
二、瓜實蠅:金門縣111年瓜實蠅密度均為低密度(低於64隻),防治策略為維持常態性之誘殺工作。
防疫所也說明,為減少瓜實蠅之危害,動植物防疫所免費提供「酵母球」誘殺瓜實蠅及含毒甲基丁香油誘殺東方果實蠅,以降低瓜實蠅之密度,瓜實蠅防治需每月更換酵母球1次,並每隔10天須添加水,可有效誘殺瓜實蠅。
而果實蠅防治是每月1次巡查含毒甲基丁香油瓶,如油已耗盡則要更換,更應注意確實做好田間衛生,儘早清除廢棄瓜果實,並以塑膠袋或垃圾桶收集落果,密封後置於太陽下曝曬,以殺死被害果實內的卵及幼蟲,避免其羽化為成蟲後再度危害。民眾若有相關防治問題可電話洽詢,082-336625、082-336626,分機21,林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