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水獺棲地 縣府攜手社區共同營造生物友善環境

水獺親子組出沒在何厝聚落安靜的夜裡。(縣府建設處提供)

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在何厝社區蕃薯故事館舉辦何厝聚落水獺生態宣導會。(縣府建設處提供)

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袁守立博士與何厝社區居民講解如何觀察水獺及排遺辨識技巧。(縣府建設處提供)
為保育歐亞水獺,金門縣政府近年在林務局與水土保持局的補助下,除進行監測外,也針對水獺出沒熱點,設置水獺友善階梯、導引網、車燈反射器等設施,同時強化遊蕩犬貓捕捉,並與在地社區合作共同巡守,維護水獺的生存環境。
縣府建設處說明,歐亞水獺在臺灣本島已近30年間未曾有野外發現紀錄,目前僅存於金門,在臺灣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中更被列入國家極度瀕危等級。金門現有歐亞水獺數量,經由臺北市立動物園、東海大學等團隊分析估算約有200隻左右,東半島分布明顯大於西半島,烈嶼則相對不穩定。若以親緣關係而言,金門水獺大概可分為4大家族,以未達1歲的幼獺出現頻度較高。另依過往路殺資料顯示,普遍水獺路殺多為雄性成體,主要發生於冬季活躍期,其中又以環島北路、金沙水庫等路段為路殺模擬分析之熱點。
建設處表示,因水獺的活動區域與鄉村聚落高度重疊,縣府近期也以歐亞水獺動物行為的角度進行鄉村整建工程,逐步改善社區內既有的風水池、水路通道等設施,使水獺能自由進出社區聚落內。如111年執行洋山社區聚落的棲地改善工作,在與金沙鎮公所的合作下,目前已觀察到多隻水獺個體回歸,並在聚落內多處風水池留下排遺,顯示相關改善作業已有初步成效。
另為使一般民眾更加了解歐亞水獺習性及如何正確生態旅遊,1月上旬縣府委託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辦理「今夜尋獺去!水獺友善生態旅遊講座」,獲得地區旅遊及民宿業者熱烈的迴響。2月19日並於何厝社區舉辦何厝聚落水獺生態宣導會,除分享水獺習性及監測影像,並宣導社區民眾勿餵養遊蕩貓狗,及說明後續水獺友善設計工程的改善方向,獲得何厝社區民眾的熱烈支持。
何厝社區發展協會表示,未來預定將水獺形象結合社區農產品進行推廣,例如水獺地瓜餅、水獺串珠等產製品均已在規劃製作中;此外,縣府也開始規劃水獺友善產品、生態旅遊等標章認證制度,期待與水獺保育工作互相結合,讓金門的歐亞水獺能長久永續生存。
縣府說明,因歐亞水獺習性隱蔽,在金門並不容易直接觀察到歐亞水獺活動,但湖庫周邊、聚落風水池等處仍偶可發現水獺留下的排遺記號,民眾如有發現水獺活動痕跡,可至「獺足金門」平台進行回報,金門縣政府也設置「獺足金門」YouTube頻道,適時揭露及科普這些難能可貴的水獺影像與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