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英水彩個展鄒佳哲師生聯展 3/4文化局開幕

金門縣文化局將於第二展覽場展出「風土‧風景」寫生金門40年─張國英水彩畫個展(圖);於第一展覽廳展出鄒佳哲師生聯展,展期皆從3月4日起至3月23日止。(照片由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金門縣文化局將於第二展覽場展出「風土‧風景」寫生金門40年─張國英水彩畫個展;於第一展覽廳展出鄒佳哲師生聯展(圖),展期皆從3月4日起至3月23日止。(照片由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張國英以金門做為主題
呈現金門的特色與美感
記者李增汪/綜合報導
金門縣文化局將於第二展覽場展出「風土‧風景」寫生金門40年│張國英水彩畫個展,展期從3月4日起至3月23日止。開幕式訂於3月4日上午10時起舉行,歡迎有興趣民眾蒞臨欣賞。
張國英除傳承父親的石雕工藝外,擅長素描、水彩、水墨,其作品主要以出生地金門做為創作主題,將金門的地理景觀及人文特色,以水墨畫的媒材進行寫實細膩的描繪,無非想以藝術手法具體呈現金門的特色與美感,發揚金門堅毅質樸的豐厚底蘊與傳統文化價值。五年前他也曾在文化局舉辦「觀海—張國英水墨畫個展」。
一般而言,風土是指地理環境和地方風俗人情,風景則是自然與人為交互作用的情景。而張國英則有一樣的詮釋,他認為:「金門在強烈東北的吹拂下,一切景物都是受到「風」的深刻影響,是風力所雕琢出來的,也彷彿眼前的一切終究會被風所帶走,或是逐漸凋零。張國英對家鄉的觀察與感悟是如此,畫的意境總有幾分消逝的哀愁。」念戀金門,故鄉抒懷,他的畫就是帶著這份情感。
張國英也善於把傳統國畫的水墨技法運用於水彩寫生。最有戰地特色的經典樹木:木麻黃、瓊麻,常令一般畫家深感棘手;而恰是張國英所擅長的。不僅如此,在地原生處處可見的:相思、苦楝、榕、楓、樟、油加利及各種灌木雜草,迎著風、逆著風,都在他筆下展現栩栩如生的樣貌。
在鄉間、原野工作活動的居民,他也如實的呈現出來:晾衣、背娃、打水、鋤地、……或是在執勤的衛哨、海灘晾腳的遊客、一同寫生的同伴,……這些日常即景,適當的出現畫中,增添了畫境的真實。即使是無人的鄉村,也彷彿可聽到稀疏人語,呈現出清風徐徐,歲月靜好的景象。
走訪金門各地,留下這些習作,見證了一段艱辛又充實的歷程。畫也像照片一樣,把時光釘在一剎那之間,留下當下的永恆。生活在相同的時空當中,或許觀眾能從中尋索到曾經熟悉的舊影,回味些生長的記憶。
張國英今年66歲,出生於後浦,學歷為:金城國小、金城國中、金門高中、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經歷:1991《傅抱石研究》獲美術學術論文雙年賽特優獎。曾任福和國中、松山高職教師及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助理教授。兩年前出任金城國中美術班召集人,繼續為地區美術教育作育英才。
昔為首屆駐金門藝術家
今與畫室夥伴跨海開展
記者李增汪/綜合報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也是金門首屆駐縣藝術家的鄒佳哲,將和他的學生,於金門縣文化局第一展覽廳展出師生聯展,展期自112年3月4日至3月23日止,開幕儀式在3月4日上午10時起舉行,歡迎喜愛粉彩創作的鄉親蒞臨觀賞。
藝術家鄒佳哲,原本就讀法律系,因為看到「尼采」箴言被感動,決定離開法務工作去追尋藝術夢想。經過20年不間斷的努力,他從門外漢到美術博士班、從街頭畫到國家藝廊,他用畫筆開創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除了油畫之外,他亦專精「粉彩」繪畫,他的粉彩色澤不僅比油畫更細膩,而且還表現出水彩的流動性,他不斷嘗試尋求粉彩的可能性,藉以追求創作時的「自由」空間。
身為金門第一屆進駐沈思小築的駐縣藝術家,鄒佳哲在金門半年期間,踩著單車全島走透透,捕捉無數美麗容顏,期間還遇上重創金門的颱風莫蘭蒂,讓他記憶深刻。2017年他曾重返金門,為蔡厝古道旅遊資訊站繪製8幅壁畫,另在何厝也繪製2幅壁畫。
「自金門駐縣藝術家至今已過七個年頭,2016年夏天是我第一次踏上金門這塊土地,半年內騎著鐵馬追逐陽光踏遍小島上每個地方,白天艷陽下閩式建築閃耀著金黃,恰好被湛藍的海水擁抱著,青綠色的高粱田裡栗喉蜂虎風此起彼落,四合院內的耆老笑臉迎人充滿濃濃的人情味,夜裡還有數不盡的星星伴隨著戰地歷史建築,讓人不禁想起梵谷的星空。這一幅幅自然的構圖是創作者的天堂,半年的駐村讓我在金門重新找回那份簡單的快樂。」鄒佳哲自述。
他說,這次他不再獨行,帶著畫室夥伴跨海來開展,去年十二月裡頂著七度寒流在低溫中,同學們振臂疾揮,拉高了作品創作意境,一幅幅風格迥異,視覺語彙多元的金門系列作品,為本次金門縣文化局【鄒佳哲師生聯展】帶出視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