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中國際教育課程 拓展視野增廣見聞

烈中的國際教育課程,採用雙語課程模式進行,課程包含多種內容,讓外師及學生們學習更快樂。(烈嶼國中提供)

七年級國際教育課程,聚焦在烈嶼海岸與動植物生態。(烈嶼國中提供)
從在地化到全球化的脈絡中,烈嶼不曾缺席,也未缺席過。烈嶼國中從烈嶼的歷史與地理著眼,讓島嶼地方的意義可以透過國際教育課程中來探索與實踐,並讓學生學會向不同島嶼與國家訴說著家鄉島嶼的故事,透過國際語言讓連結與交流持續,加深加廣與世界的對話,了解不同國家的特色,增廣見聞,為勇闖未來世界奠基,要讓世界看見烈嶼。
烈中的國際教育課程是每位烈中學生必修課,更為學校的校訂課程,並已推動許久,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分別規劃一堂國際教育課程,採用雙語課程模式進行。授課教師除了英語教師與外師,更有跨領域教師一起合作,教師們採用學習社群方式進行共備討論,聚焦課程的學習成效與目標,提供除了英語課程之外的雙語課程,每堂課程均由外師與中師合作進行。
課程模式採用由近到遠,螺旋式的加深加廣方式進行,七年級強調用英語說家鄉故事,聚焦在烈嶼海岸與動植物生態(鱟與芋頭等),並與台灣鹿江國際學校、菲律賓學校交流。八年級延續說家鄉故事,主題則為傳統建築、高粱生產與行銷等,並與台灣國際學校、菲律賓學校持續進行交流與分享。九年級主題則進行國際議題與國際理解為主,搭配地方與國際慶典進行課程規劃,例如國際重大節日、烈嶼成年禮、土耳其地震與SDGs的融入。
這些國際交流課程,除了與菲律賓學校持續線上交流,更增加美國舊金山法國學校,讓交流從台灣到菲律賓、再到美國,有多元且不同的交流區域。上課地點除了原有教室,更有英語情境教室、電腦教室、圖書館等,搭配多元情境場域,且融入數位學習,強化學習的課堂學習成效。成效評量採用實作評量,每位參與的同學都要完成英語作品(如英語簡報製作、英語海報設計、口說英語、英語學習單、VLOG拍攝等),更重要的就是與外國學校進行英語的國際交流,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國家的文化衝擊與體驗感受。
除了原有的英語與國際教育課程之外,烈中為再提升國際語言學習,再開設兩個多元選修社團,分別由外師與英語老師開設,採全英語方式上課進行,讓學生可以在英語學習上有更進階的課程選擇。同時,也配合國際學伴計畫,邀請台灣的外籍大學生蒞臨烈中進行文化交流,讓學生可以有更多的交流機會。為此,烈中設計了強化英語口說課程,規劃於每周二、四課後時間,每時段提供一個半小時的口說課程,由外師進行,來提升學生口說能力與相關國際接待禮儀學習。未來,更將規劃派選學生到菲律賓或美國的交流學校進行國際教育交流,讓烈中學生走入外國,讓交流更加實體化。
烈嶼國中表示,烈嶼與海洋的關係,就是一個全球化連結的再現。學校將這樣的關係意義,如連結與移動等設計成課程,進行以烈嶼為主的國際聯繫建構,透過夥伴教師們的共備與持續調整課程,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與成效,更好地學習到國際理解,向世界說好烈嶼家鄉的故事,持續認識與關心島嶼家鄉,學會與如何進行國際交流,讓在課程中所學的事物,能有更深厚的理解,烈嶼是我們島嶼家鄉,更是我們的生活世界,而這樣的世界是與各國連結的、意義豐富的所在,我們更要讓烈嶼在國際教育推動上被世界看見。
烈嶼自宋朝起即為周圍海域擔起國家海防重責,元朝時期成為鹽產據點擔任國家產業生計的功能,明朝時期與台灣、荷蘭、金門、廈門等不同島嶼與國家之間有著海上貿易往來,更是熱絡非凡,堪稱另類的全球化。清朝時間進入下南洋的歷史,更是從未缺席,尤其從汶萊烈嶼人的數量可見一斑。時至今日,海洋對島嶼而言,消極意義可為隔絕與交通不便,積極意義可為連結與移動。而意義的解讀就是地方認同與依附的來源,更是對於家鄉島嶼的呵護與關心的呈現。
因此,烈中於此脈絡之下,展開國際教育課程之規劃與設計,讓烈嶼、海洋與世界在課堂中來進行意義建構與連結交流,讓學習可以更有島嶼主體意義與在地全球化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