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應景吃春捲 金門風味好吃有訣竅

清明節吃春捲,這幾天春捲皮賣攤購買的民眾多出許多。(許峻魁攝)

金門的春捲,將餡料熱炒混和後,形成一道美味的料理。(許峻魁攝)
清明節是華人慎終追遠、祭拜祖先的重要時刻,金門在清明這天會有吃春捲的習俗,因此每年到了四月初的清明節,街上專賣春捲皮的商家,便會開始出現大排長龍的特別景象。在連續假期的這些天,金城大街小巷幾個春捲皮小攤,這幾天都可看到師傅們長時間的站在鐵盤前忙碌製作,而民眾排著隊等候的場景。
春捲並沒有限定食用的時間與地點,不過金門一般到了清明節時,這是必備的應景飲食,也是外出遊子想念的家鄉味之一。每年的清明節家家戶戶都會準備「春捲」,而金門的春捲又叫做「七餅」、「擦餅」,就如同每個國家的家常料理一樣,相同食物還會依照每個家庭的作法差異,口味也跟著有所與眾不同,不過大致基本材料是一致的,有豆腐干、五花肉、紅蘿蔔、以及金門特產的鮮美石蚵等材料,還有人會加入新鮮蝦仁來增添鮮味,在將之予以拌炒在一起,形成一道特色料理。
而且金門的七餅料要能好吃,其實還是需要費一番工夫的,根據長輩們的說法,主要是春捲內餡的材料一定要切得細,並且經過大火炒過之後,完成的春捲菜才會好吃。
這幾天街道上販售春捲皮的商家,店門前排隊的民眾不少,大家購買的數量也都不少,有民眾表示,主要是旅台的家人都趁這時候回來,一定要多買些才夠大家品嚐。
不同於台灣七餅餡料都是單獨料理,並且根據每個人喜好不同再各自包入喜歡的食物,金門春捲料則是處理過後需要混合炒在一起,較為特別。除了鹹食以外,春捲皮也可以包入金門特產「貢糖」或是麻荖、花生荖等傳統點心,搭配著茶一起享用,是很有金門味道的在地下午茶。
根據相關傳說,吃春捲的習俗相傳是跟蔡復一有所關聯。據傳蔡復一在外省署理總督時勤於政務,常廢寢忘食,其賢慧能幹的妻子,看著丈夫平時辛苦,而飯菜總是熱了再熱,因此相當著急,於是便用麥磨成粉製成皮,再把各種蔬菜放在一起,包成一捲,以方便讓丈夫可以右手執筆,左手取食,十分方便,後世遂有吃薄餅的習俗。儘管傳說眾說紛紜,但是每到清明、冬至等祭祖的大日子時,金門地區家家戶戶都會準備春捲來孝敬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