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擎蚵、剝蚵、食蚵 古寧學童體驗一日蚵農

古寧村長李開陣為古寧國小學童說明古寧頭石蚵產業。(古寧國小提供)

學童體驗剝蚵。(古寧國小提供)

石蚵美食製作。(古寧國小提供)
古寧國小五年級學童於日前在師長帶領下,前往古寧頭北山出海口當起「一日蚵農」,實地踏查、認識金門在地石蚵養殖的特色以及蚵農們的辛勞,也喚起孩子們惜食、愛護環境的觀念。
古寧國小曾在一一○年度以「海鄉蚵情│古寧四百年石蚵田探祕」課程,榮獲全國戶外教育優質課程模組優選獎,藉由與自然生活連結,引導孩子觀察、探索、發現、想像,體驗在地產業鏈,探究海洋生態保育,喚醒愛鄉情懷,實踐環境永續發展目標,同時也成為古寧國小特色課程。
日前,在古寧村村長李開陣、古寧國小校長黃芸芸以及古寧師長們的帶領下,五年級學童自古寧頭北山出海口出發,所有人戴上手套,腳穿膠鞋,手拿著擎刀、提起桶子,全副武裝的跟在李開陣身後,沿途仔細地觀察蚵田中的潮間帶生物。學童們小心走在蚵道中,穿著膠鞋的腳浸泡在海水中,接觸到石蚵田泥淖的瞬間,每位小朋友都是驚叫連連,同時也夾雜著朝氣蓬勃的歡笑聲。
古寧國小黃芸芸校長表示,該校近年來積極地推展環境教育以及生態遊學,並納入校本課程之中,每年在四月左右會規畫帶領五年級學子實際走訪水巷蚵埕「四百四十年石蚵林」海上特殊地景景觀。體驗「一日蚵農」生活,盼藉家鄉傳統石蚵產業資源,認識石蚵成長構造,探索潮間帶蚵田生態,學習擎蚵、剝蚵、食蚵等課程,體會蚵農辛勞,並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保育及維護海洋資源,並讓孩子們認識、感恩、珍視食物來之不易,及在地認同熱愛鄉土文化。
過程中,也讓學童了解到近年來大陸對岸抽取泥沙成為海埔新生地,蚵田泥和沙比例失衡,日益淤積,造成生態破壞,影響石蚵生長。以及認識各類令人怵目驚心的廢棄物,海域汙染也時有所見,威脅石蚵長成。李開陣也向學生說明,古寧頭青年人口外移發展,石蚵產業需要勞力,因而日益沒落荒廢,僅剩下村莊內部分的老者仍傳襲著擎蚵的習慣。並且肯定透過這樣的海洋教育課程,引導學生共同正視石蚵興衰議題並將環保觀念實踐於生活中。
古寧學子開心的走在蚵道中,擎蚵、撿蚵、洗蚵,並尋覓豐富多樣的潮間帶生物鏈如:螃蟹、藤壺、海螺、招潮蟹、寄居蟹、彈塗魚、稚鱟、海參等,吸引小朋友忍不住好奇地抓來探究一番,驚訝其旺盛活動的生命力。而在老師的解說下,也驚訝到大自然是最豐富的生態教材園,每個人都玩得樂不思蜀,期待下次的課程。學生李冠瑩也說,親眼看到了許多海洋生物,覺得很新奇。
除了擎蚵,校方還安排在教室走廊進行「剝蚵體驗」,邀請志工媽媽教授剝蚵技巧,並引導學童觀察石蚵外型,用蚵刀從蚵殼縫中用力剖開,取出石蚵,每個人剖起蚵來,架式十足,從「做中學」,越剖越起勁,不久,一碗碗鮮美的石蚵映入眼簾,儼然都成了「剝蚵達人」,每個學生不但深獲成就感,也深深感受到每一顆石蚵石都來之不易。
學生李泓逸就說,這是他第一次剝蚵體驗,直覺蚵殼就像一個盲盒,石蚵的大小要在開殼後才知道,相當有趣。而李晨瑜也是首次擎蚵,相當有成就感,同時更感謝擎蚵剝蚵的農民,將美味的食物提供給他們。李榮哲的爺爺奶奶也是蚵民,他說原以為擎蚵很輕鬆,但一腳踏進泥地就陷入難以自拔,讓他發現覺得擎蚵是多麼辛苦的工作。
最後規畫製作美味的「石蚵美食」料理,搭配近日正好古寧食農區內的蔥、蒜、紅蘿蔔、高麗菜正豐收,學童們採摘洗淨後切細,麵粉和炸酥粉和水攪拌,再加上鮮美的石蚵,一湯匙一湯匙放入油鍋內炸熟,經過一段時間的烹調,一塊塊金黃香酥的炸蚵捲起鍋,香味撲鼻令人垂涎三尺。而美食烹飪過程中也讓孩子學習互助合作、動手學習、分享與服務,培養溫暖體貼的孩子。
金門石蚵做為在地人的食材,經過百年發展成獨一無二的自然生態傳統養殖,也是天然永續發展資源。石蚵產業相傳是明萬曆年間由進士李獻可自同安、惠安引進,至今已有四百四十年歷史,是屬天然石條式養殖。古寧教師向學生說明,金門石蚵在潮間帶養成,肉質Q彈且沒有腥味,十分鮮美,養殖需經過倒石、車石、豎石 、擎蚵四個過程,民國二十年代曾高達兩百萬塊蚵石是養殖的高峰,後因兩岸對峙軍方徵用,以及人口外流、流沙埋沒而逐漸走下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