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藝文沙龍》林媽肴作品導讀

發布日期:
記者: 報導。
點閱率:1,318
林媽肴著作。(林靈攝)

林媽肴著作。(林靈攝)

林媽肴早期著作。(林靈攝)

林媽肴早期著作。(林靈攝)

榮獲第十二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的〈呼請城隍爺〉一文,林媽肴以「邊境島嶼在砲火漫天的昔日,全民皆兵地保家衛國;秉性沉默溫厚的鄉親到了今天,竟然還有人索不回流落的祖產。由於戒嚴時期的占用或不諳法令;土地所有權的糾葛,讓多少姨婆還要舉香寄語神明,尋求伸張正義的使者?」暗喻土地正義何在?評審陳義芝指出,該篇作品始於三百年前荒瘠的海濱落戶,繼而上一世紀戰火滄桑,其後是一位老人的質問呼求,事情轉折跌宕,意蘊豐厚。
林媽肴另以〈穿越鐵蒺藜與軌條砦〉一文,榮獲第二十六屆時報文學獎鄉鎮書寫獎。邊際島嶼半個世紀來,從「交戰」走到「交流」的渾沌,在戰爭與人文交疊的謎樣島嶼裡,是還原歷史真相的時候了。金門,能不能躲過「踏腳石」的宿命?而未來,邊際島嶼將航向何方?林媽肴認為,橋能縮短距離,愛能撫慰人心。
評審向陽表示,該文聚焦於小金門,前四段將該地自宋帝昺以降,各不同年代的相關大事加以條列,交代小金門分隔而出的傳說,並鋪陳出小金門在歷史/軍事的重要地位。一啟筆,就清楚給出歷史背景。這是作者營篇結構高明處。接著,作者以優美筆調描繪小金門的地理位置後,即通過幼時的記憶圖像,突出小金門曾經作為台海戰地的軍事角色,及其四處鐵蒺藜與軌條砦的緊張氛圍。文中經由追憶幼時與阿嬤的對話,逐一鋪展小金門如何由軍事要塞到今日走向觀光發展的變遷。
向陽說明,作者敘述能力高強,阿嬤的話語貫穿其中,使得整篇敘述充滿鮮活的力量和趣味,乾枯的歷史和複雜的社會變遷從而不致刻板無趣。該文的用筆,文言和口語交雜,歷史軍事的嚴肅和島民生活風俗的素樸對照,既寫出了小金門背負的歷史/軍事壓力之重,也反映了當地居民企求踏實過日、自主營生的殷切。文末以外來者視此島為「離嶼」,本地人則視本島為「烈嶼」,要「生而邊緣,死也邊緣」,尤見書寫者善於謀篇的力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