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沙龍》以文字淬火 縱深開掘浯島煙雲-作家林媽肴

縣籍作家林媽肴。(林媽肴提供)
從文數十載,以浯島金門為恆久的創作母題,林媽肴用他的筆、他的情感,在離島烈嶼的紅泥土地上,以入骨滲透的文學之魅,鼓盪島嶼的顛沛與靈魂,顯影物事的傳衍及變化,同時貫串了傳統與現實、歷史和當下。
以文字折射島嶼生活圖景
鍾情散文亦擅寫散文,林媽肴退休後過起耕讀寫作的生活;他並頻向台灣文壇叩關,以洞幽燭微、精心梳理的文學肌理和品質,角逐各大文學獎項,且連年得獎。
林媽肴成名甚早,國中時期即有作品發表於金門日報〈正氣副刊〉,高中時期亦常於救國團發行的〈金門青年〉發表文章。進入職場後,與藝文同好陳長慶、黃振良等友人創辦〈金門文藝〉季刊;另於教學之餘,積極投稿各報刊雜誌,並陸續結集出版。
除以文字折射出島嶼的生活圖景及細枝末節,他更以常民生活與歷史相印證,在僻遠的島鄉一隅,取景生活、取景時代,細緻地直敘島嶼群像,浸潤著詩性的傾訴,同時還原其間所含括的,比純淨詩意更沉重、也更複雜的情緒。
書寫島嶼積累的鬱結 記錄民情風俗的傳延
始終把持著文學創作的底線、文學創作的視野和文學追求應有的高度,以島鄉作為創作的內在背景,林媽肴汲取金門這塊土地所提供的養料,經潛伏演化、交融揉雜,審視島民的內心世界,照見歷史與靈魂深處。
千百年來,島民歷經令人歡欣的風調雨順榮景,也曾堅韌地度過各種天災人禍的悲情歲月,「在地觀點會不會在歷史裡留白?在地聲音會不會化為往事雲煙?」以家鄉的蛻變過程及個人的成長歷程為主軸,林媽肴描繪著島鄉金門在時代發展中如何舊貌換新顏。
「烘情托景為了鄉里的美麗與哀愁,踏查探訪為了社會脈動與鄰里聲息。」翻閱歷史資料並尋訪時代的見證者,讓歷史背景與具體人物故事細密交織,他筆下的角色與物事,或細膩或輕巧,或悠久或厚重,俱是浯島日月孕育的精華,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有著鮮明的當下性,能在東北季風裡獵獵作響,能在高粱田裡燃起灼灼燄火。
文學創作本不易
在大量的閱讀、求索及寫作過程中,林媽肴深有所感,凡事不易,文學創作更是不易中的不易,不易的是——要抵禦文字和日常的庸常,要寫人間煙火的疏散清朗,要不斷地被規則磕碰,要一個人去開掘、去鑄就、去創造,更要能探討出現代島民的精神失落與社會斷層的聯繫。
他深入生活細部抓取,讓沉重與輕鬆、繁雜與簡潔,張弛有度,交叉進行。其作品意蘊豐厚,滿溢金門的歷史、風土、民情,有堅毅達觀,抑有從容淡定,或滿懷激情,都讓嚴酷的現實生活透出閃光,照亮與點燃人性中的柔軟,令人讀罷掩卷深思,關於金門這座島嶼的時代價值與歷史意義。
文學創作本是一個人的旅途,作品中任一情節的開展轉化、每一角色的喜怒哀樂、人生軌跡與命運,這份創生的責任與艱辛,透過反覆思考掂量,一再打磨淬礪,林媽肴持續以精煉而富有地方色彩的語言,完成一篇篇具現實溫度、富情感溫度的文學敘述。
取文字作薪火 以人心為載體
在生活罅隙裡,以悲憫之心和有情之筆,林媽肴懷揣著難解的憂患和繁複的嚮往,在文字猶未道盡的隙縫之間,打量世界、拷問人心,深入剖析、探究根源,將眼光直抵社會的殘酷與現實的艱辛,追問和反思浯島在轉型及發展進程中的困境。
一路記載,一路回看,站在時代當口,千帆還未過盡,取文字充作薪火,以人心作為載體,林媽肴以其散文創作,最直接的概括與開展浯島豐潤細膩的情節,讓物事紛雜的金門故事被盛放、被留存、被理解,被歷史的洪流裹挾前行,也被無數次地走進一個又一個的讀者心裡。
林媽肴小檔案
林媽肴,筆名林野,1952年生,金門烈嶼人。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畢業,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結業,曾任教師、組長、主任逾三十五年。金中青年主編,金門文藝季刊社同仁,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員,金門寫作協會會員,烈嶼鄉志編輯委員,中華金門筆會理事。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浯島文學獎、鄭福田生態文學獎、桃園縣文藝創作獎、林榮三文學獎;曾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金門現代散文家選》。
著有:《那夕迷霧》、《鄉居草笛》、《金色驛馬車》、《焚骷髏的人》、《井湄的少年》、《月光‧枯枝‧窗》、《浴在火光中的鄉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