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藝文沙龍》永踐於行 落筆處處是風景─作家洪春柳

發布日期:
記者: 林靈/專訪報導。
點閱率:1,432
縣籍作家洪春柳。(林靈攝)

縣籍作家洪春柳。(林靈攝)

直面現實與生活,取金門風土為素材,持續豐富自己的文學土壤,洪春柳以心血凝固澆築,將紛紜歲月凝練成文,在這一場逾半世紀的寫作征程裡,她踏著堅實的步履,透過素樸柔韌的文字,讓這一場藝文馬拉松,葳蕤自生光。
對文學的癡迷 對散文的堅守
洪春柳對文學的熱愛,始於年幼,小學時期受愛好藝文的二姐洪春美影響,遂勤於閱讀、著手投稿報刊,就此開始文學生涯;大學為中文專業,走進文學的廣闊天地、廣泛接觸各種文類後,她認定了散文,自此,散文在其創作生命中日益勃興,佳作、力作不斷湧現。
洪春柳表示,其散文創作受散文家鍾梅音、張秀亞陶染甚深;而《居禮夫人》、《弘一大師》不只作為她的文學啟蒙,更在其人格養成過程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就讀大學時,除開拓對現代散文的閱讀領域,並經由文字的訓練,其散文習作〈父親〉、〈畢業典禮〉,被收錄於高手雲集的台大中文系系刊《新潮》,如今,洪春柳仍相當感念昔時老師的推介、期勉與鼓勵。
浯島采風 七鶴戲水的故鄉
「如何成為一個作家?」、「該寫什麼題材?」大二時,洪春柳滿懷天真熱情的憧憬,經時任台大中文系教授樂蘅軍之提點,「妳只要一直寫。」、「那妳就寫金門。」研究所期間,一趟鹿港采風,觸發她研讀《金門縣志》的動機;任教於金門高中、擔任導師的洪春柳,藉由家庭訪問的機會,尋幽訪勝,慢行浯島探索;也因為有個會說故事的母親,以及有著愛聽故事的孩子│諸多因緣的集聚,作為書寫金門的基礎和前提,促使洪春柳將把敏銳的目光和思維的觸角深入浯島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
從縣志與古籍中搜尋傳說和故事,踏查家鄉的微笑、嘆息、沉默和遷徙的步履,她去體驗、去觀察、去感悟,去捕捉生活中的各式細節,讓文學的筆觸始終緊貼地面,扎根在生活的沃土中,書寫在堅實的浯島大地上;家鄉的土地、故事和人群,也都鮮活而精細地定格在洪春柳的散文創作裡。其中,最具指標性的,即是採集金門民間傳奇故事而成的《七鶴戲水的故鄉》。
教職退休後,洪春柳投入人物採訪,運用研究所修習的新聞專業,以教會人物、教育人物為主,深入訪談,具體刻畫,落筆生花。她亦透由散文詩的書寫,融合詩的表現性和散文的描寫性,並以其特有的彈性與豐富性,跳躍式地聯結意象,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吟詠金門,同時留下可供讀者想像的空白美。此外,洪春柳不時接受其子許一鴻的邀約,她寫詞、他譜曲,母子聯手合歌。
持之以恆的寫字練筆
清晨寫作,規律作息,寫字練筆,未曾放棄,自然而然地成為習慣,洪春柳笑稱,她的寫作是很不浪漫的,幾乎成為與自己對話的必修課,因為熱愛,所以堅持;持之以恆地透過文字的穿行,無論是向內的探索,抑或是向外的拓展,將鄉風民俗、花言鳥語、親情摯愛,全數寄之於散文,作為刻度,作為年輪,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與傾吐。
既是寫作者、又是閱讀者,作為學生、或作為教師,在浯鄉金門,可言說的還很多,待闡釋的也還很多,洪春柳以不斷地寫作,含括對世事的體悟,對自然的感想,或者一段回憶、一場遊記,她以深入的洞見、感受和理解,以及水到渠成的文字,把散文創作這件事,徹底進行到底。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