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沙龍》取景金門 貼地記錄浯島歷史文脈──作家葉鈞培

縣籍作家葉鈞培。(林靈攝)
在地的文史民俗博大精深,靜水流深,隱於尋常,眾人日用而不覺,含括節日和廟會、信仰和儀式、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姓氏源流等,種種日常,歷經歲月嬗變,薪火相傳,滲透在你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並與每個人的生命交織、重疊。作為在地文史民俗的記錄者、傳播者與弘揚者,葉鈞培以廣博視角梳理,深入淺出的娓娓敘事,一本本圖文並呈的精采著作,將讀者引向溫馨的家園鄉曲,重溫熟悉的民俗典故,以文化之眼洞察周遭的文史之美。
踏查全島 長時采風田調
約莫民國70年,因緣際會下,葉鈞培著手進行浯島風獅爺巡禮;昔為軍管時期,彼時金門多以機車為交通工具,葉鈞培與同事騎車四處遊逛,同時訪問在地耆老,記錄島上型態各異的風獅爺樣貌。近年金門發展文化觀光,中秋博餅活動年年盛大舉行,但許多人未必理解其中的含意與由來,葉鈞培編著《金門中秋博狀元餅專刊》,細述地方傳統民俗「中秋博狀元餅」的由來、規則,以及博餅與科舉的關係;另為傳承島鄉拭餅文化,葉鈞培帶領研究團隊深入研究、詳實記錄,進而推廣在地拭餅文化與其相關文化內涵。
長時間投入文史工作,葉均培認為,最大收穫是交了很多朋友。照相、量尺寸、識碑文、探尋族譜源流,一邊聽著耆老介紹種種傳說,大夥兒分工協作,對於歷史與當代的文史民俗事象,進行調查、集匯、整理、描述、分析和論證,揭示其發生、發展、傳承、演變及消亡,因年深月久,田調也受到歷史遺存的散失、調查對象的記憶、文獻資料的缺乏等諸多限制,各項工作細瑣龐雜,需在廣闊的田野中辛勤耕耘,歷盡四季,然葉鈞培不言累或苦、卻笑言,「純粹興趣,純粹好玩。」
盤點金門文史 寫就浯島淳樸畫卷
「我是學理的,文的是興趣。」包羅萬象,涵蓋古今的文史集萃,葉鈞培各方各面廣泛涉獵,投注大量時間和心血;「這些事,反正一定有人要做。」葉鈞培走訪全島五鄉鎮,忠實本真地記錄,重新細細盤點,那些迤邐動人的真實歷史,那些綿密瑰麗的舊時生活故事,寫就一部部潤物細無聲的金門文史實錄,書頁之間,浯島的淳樸畫卷躍然紙上。
無論日常生活、社會組織、歲時節日民俗、人生禮儀、飲食文化、建築圖飾、鄉土自然等,不同時代歷史文化的凝結,不僅反映當時的社會風情,也反映出不同歷史階段的工藝和審美情趣,其作為浯島傳統文化的厚實底色,負載了縱的歷史與橫的現實。而田調作為最直接的證據,往往需由有心者的努力與堅守、修復與傳承,也正如葉鈞培以一本本文史著作用心描摹與深扎,重新納入大家的視野。
走進鄉村田野,搜集地方文獻,考察民間信仰、宗族組織、社會組織,葉鈞培透由採集、記錄與傳播,將一個個充滿質感的歷史現場,一項項滿盈溫度與智慧的祖傳之寶,一件件深藏在眾人心靈深處的歷史記憶與人生敘事,他將這些關於浯島鄉土與民俗文化的白描,清楚明朗地留存在影像裡,也深刻地留存在字裡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