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及海洋教育中心培育種子教師 辦理工作坊

藝術家孫佳暄老師,以勾針編織的方式,將廢棄漁網重新利用製作成實用的水壺帶。(金門縣戶外及海洋教育中心提供)

海洋保育站站長徐維駿,讓參與學員以肢體互動的學習模式,分辨哪些是可食用、不可食用或不建議食用的魚種。(金門縣戶外及海洋教育中心提供)
金門縣戶外及海洋教育中心為培育戶外教育與海洋教育種子教師,特於金門海島學校辦理「金東海岸文史踏查暨海洋教育課程說明工作坊」。金門區漁會為將金門漁業文化館場,打造成全新的「金門海島學校」,將金門在地豐富的海洋資源文化與海洋教育素養,以靜態的展覽及動態的多元課程呈現,讓來參與的學員都能充分認識金門這塊美麗的島,並於本年度起將豐富的海洋教育課程導入課程,希望讓更多人可以瞭解金門的海洋生態與文化,串聯相關海洋教育資源,使成為海洋教育發展基地及跨領域的教育平台。
本次研習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指導、金門縣政府主辦、金門縣戶外教育與海洋教育中心承辦、金門區漁會及甘樂文創公司協辦。而這次的工作坊配合金門縣戶外教育與海洋教育中心培訓縣內之教師及社區人士,搭配後續課程之試教學與研討,期望金門海洋文化能持續深化及永續。讓金門在地的學生與遊客,以課程體驗互動模式學習海洋教育,進而知道海洋、親近海洋,並能夠愛護海洋,達到海洋永續的目標。
金門縣戶外教育與海洋教育中心與金門海島學校團隊共同舉辦海洋教育課程推廣教師增能研習,首次將海洋文學融入海洋教育中,邀請金門縣作家吳鈞堯,透過自身文學與海洋經驗的分享,讓學員明白如何利用不同文字的呈顯,鼓勵學員透過文字創作的方式,表達對於海洋的情感與連結。
來自高雄旗津的藝術家孫佳暄,也以勾針編織的方式,將廢棄漁網重新利用製成實用的水壺帶,並帶領學員認識金門區漁會相關漁網、具之使用與再回收方式。除了文學與藝術上的創作外,也由金門海洋保育站站長徐維駿透過永續食魚的概念宣導,讓參與學員以肢體及卡片製作的方式,讓海洋漁業的永續可以深入到每位參與者的心中。最後藉由海島學校實景的導覽及闖關遊戲,讓整個新湖漁港都可以成為探索與學習的場域,也期望藉由創新及跨領域的教學模式,讓參與者都有所碰撞與收穫。
金門縣戶外教育與海洋教育中心是金門縣政府推動地方戶外教育與海洋教育主要任務,在教育處督學李心薰計畫主持下,擔任推動小組召集人,由金城國中校長謝志偉擔任中心主任,延請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吳啟騰擔任執行秘書,中心成員由專案人力、課程發展、教師專業、資源整合等教師組成,並成立戶外與海洋教育跨領域諮詢輔導團隊,共同策畫執行全縣戶外及海洋教育任務。
金門縣戶外教育與海洋教育中心表示,本次研習由吳啟騰執行秘書針對海洋休閒教育做經驗分享,並說明未來中心與金門海島學校合作推動海洋教育課程及教案的方向,期能發展一套完整之海洋教育和教材。
另甘樂文創公司總監黃偉峰也針對未來金門海洋社會發展方向及海島學校之經營目標做詳細的報告與分享,並規畫後續課程執行與推動,且將於7~8月份將此次的部分課程,持續辦理「夏日海島學校」海洋漁業工作坊之系列營隊活動,請有意參與活動之夥伴洽詢「金門海島學校」粉絲專頁,共同落實推動金門海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