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藝文沙龍》浯島文史的探路者與尋道人──作家林金榮

發布日期:
記者: 林靈/專訪報導。
點閱率:663
縣籍作家林金榮。(林金榮提供)

縣籍作家林金榮。(林金榮提供)

把文字及影像對準時代,且與時代共情共生,筆筆貼近母鄉文化與歷史記憶;林金榮把對浯島吾民濃厚的情思與感慨,點滴不留地澆注於生養自己的母地,盡數衍化為樸素、浪漫、沉靜而又博大、豐富的文字和影像,如實呈現傳統常民生活的底蘊與期盼。他記錄,但又不僅止於紀錄,他將清遠的思緒化作細密、鮮活、沉穩的敘事語言,耐心勾勒出關於浯島的這些人、那些事。
坦白無飾 還原浯島本味
故土情深,長久以來浸潤於對於故鄉的研讀、對於土地的回望,林金榮數十年如一日地穿過浯島的橫街窄巷,他提煉出一代人共同的記憶,他把心裡的感受坦白無飾地表現出來,描人敘事細緻入微,不隱匿、不掩蓋、不虛冒,纖毫畢現地使人清晰地感受到時代的風雲變幻,以及時代在人們心靈中的投影;這既是吐露,也是訴說,他以文字、以攝影,擷取最溫暖的、最哀傷的、最珍貴的此時此刻、彼時彼刻,一一還原,清晰烙印,永久保存。
自幼寫日記,為村莊中不識字的長者讀信、寫信;高中時自學攝影,後於馬祖西莒島服役,任馬祖日報通訊員;退伍後,完成世新編輯採訪科學業,隨著政治解嚴、報禁解除,參與辦報及雜誌主編、美術編輯、採訪記者等職務,亦投入促進金馬地區解除戒嚴社會運動。回顧成長記憶與人生體驗,昔時動搖不安的生活環境,以及好奇的天性與探索精神的驅使,加之於過往的家族滄桑宛如金門的近代史縮影,歷歲月的磨練與積累、流離及遷徙,所有一切都匯聚積澱成他為家鄉多元書寫的情感養分。
藉由年深日久的閱讀與寫作,同時帶著思考與審視,他情感豐富、思維敏銳地寫下對在地生活的深度理解;其創作含括對自我經驗的複寫,個人生命經歷與家國之思、故鄉記憶等諸多面向,他以一顆赤子之心、純樸之心,在文學世界裡,透過一字一句的組建,捕捉金門的獨有光影,展現對家鄉的一腔深情。他並以鏡頭定格日常生活的瞬間永恆,關注時代洪流下的金門之美,於常人眼中,或許是樸實、是尋常,明明不事雕琢,然卻極具情感的抓力,讓所有回憶和感觸撲面而來,彷彿讓那些動的都靜了下來,那些靜的都動了起來,浯島的芳華噴薄欲出。
 走一段漫長的孤獨路
窮家難捨,熱土難離,自民國84年返金定居,彈指一揮間,作為在地文史調查的實踐者和研究者,近30年來,林金榮目睹、親歷著鄉土的演變,也感受著土地上的掙扎與堅韌。透由「知行合一」,無論是古蹟、古文物、陶瓷器、傳統漁業、傳統祭典、石蚵文化與歷史、傳統聚落、常民文化等範疇,不宥於質,不困於形,不用猛火、不下佐料,他關注現實、書寫現實,他以強烈的人文關懷與深厚的詩意情懷,以及一份寬博的悲憫之心和設身處地的理解,切實地探索與實踐,持之以恆地深研在地文化的根柢及本源,進而從中精煉暨總結出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人與國家的關係和互動。
笑稱自己「師出無門,出手無招」,林金榮傾盡大半輩子,琢磨研究鄉土,窮究學理,為歷史探源,隨時保持充電的心態,不斷擴充視野、充實學識涵養,叩問考古、宗教、文學、藝術、史學等寬泛的知識面,映現出他極強的自學能力、縝密的邏輯思維和出眾的智識境界。作為在地文史工作者,有感於地區文史資料、資源暨展館,往往是緣物而發,見木不見林,片面不成系統,故他認為,社會秩序、社會公約、文化認知及公民意識,應尋共融共和之點,且需找文化定位、為文化立樁、留存代表性文物,方為浯島之福。
林金榮曾自述,「一路走來,始終與單身、孤影起舞,悲傷和快樂都在其中。」長年累月與浯島相伴,他始終抱懷虔誠之心,斂文學正氣,永恆的探索,永遠的好奇。如今,走入人生的收合狀態,不張揚,不堆砌,紮實的生活,踏實的研究,誠實的攝影及寫作;既是擺渡人,又為守望者,其文字與影像之美,在於真、在於純、在於貼近生活,充滿人間煙火氣,可以浮光掠影式的讀其美感,亦可深入其間找到自己的經驗,溫習自己的記憶,讓人觀後如遇暴雪初霽的清晨,為之喟嘆,為之欣悅,為之深深地觸動與悸動。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