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五環改革 金門今年獲評分組第一

縣府秘書長謝世傑主持金門縣食品暨農產品安全會報一一二年度第二季會議。(楊水詠攝)
金門縣食品暨農產品安全會報一一二年度第二季會議於日前召開,由縣府秘書長謝世傑主持,衛生、建設、環保、教育等處局單位出席與會,並報告各業管食安工作計畫執行成果,謝世傑要求各單位釐定食安更精進指標,期以確實落實食安工作。
在今年度食安工作計畫第一至第二季執行成果報告指出,承辦單位指出食安問題攸關國民健康,從生產至市場,包含多個環節,涉及多個政府部門權責,為把關地區食品安全,須由相關部門提出食安工作計畫並據以執行;去年度食安工作施政計畫由所涉單位依權責與實際執行業務制訂,並須訂定衡量指標與具體目標值,據以衡量績效。
衛生局業務報告在有關食品標示廣告查驗成果,每月前往地區食品業(食品製造業,餐飲業,食品販賣業)執行標示稽查輔導,不符規定者現場要求立即改善或下架並開立限期改善通知書。另違規食品廣告查處,為維護消費者權益及遏止違規食品廣告影響民眾健康安全,衛生局加強監控電視、網路、廣播電台、平面媒體等播放之食品違規廣告;食品違規廣告類型主要為涉及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涉及醫療效能等,違規者依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處辦。
至於食品業者違規樣態分析:(一)、食品處理與製程衛生:食材直接擺放於地面、食品未適當分類貯存,佔百分之十五。(二)、食材登錄與文件保存:未辦理食品業者登錄或確認及文件保存未建立,佔百分之四。(三)、設備與器具衛生:使用器具未保持平滑、無凹陷或裂縫,佔百分之十五。(四)、人員衛生:從業人員未健康檢查或過期未檢,佔百分之三。(五)、作業場所衛生管理:垃圾桶及廚餘桶未加蓋、私人用品及清潔用品未專區放置,佔百分之五十九。
一至五月 抽驗十一件未符規定
今年一月至五月各類別食品抽驗結果:(一)、各產品類別之檢驗項目依其加工型態之不同而有不同檢驗項目,非每件檢體均檢驗所有項目。(二)、抽驗十一件未符合規定,其中蔬果部分十件,移外縣市六件查處,移本縣農政單位查處四件;水產品一件,移屏東縣裁處三萬元。
另,去年食安五環改革政策計畫-結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今年五月九日公布評比結果,金門縣「計畫執行績優」項目,榮獲第四組第一名,獲獎勵金新台幣八百六十二萬五千元。
建設處報告金門安全農業執行專案表示,質譜快篩檢驗結果若涉有裁罰等行政處分,執行程序更應周延,以維護民眾權益,避免後續爭端;辦理田間暨學校午餐食材農產品採樣於今年三至六月計採樣四十四件,合格四十四件、不合格零件。至於安全農業輔導,媒合安全蔬菜供應學校營養午餐,今年三至六月總計一千四百一十八公斤。
目前,地區計有七戶取得有機(含轉型期)驗證,今年度將輔導目前有供應學校午餐之安全農業示範戶取得有機驗證,目前全國百大青農陳玉嘉亦提出有機驗證之申請,預計參與驗證面積為十二公頃,若成功取得有機驗證,本縣有機面積之成長將有重大突破。
特色農作物 鼓勵加入履歷驗證
建設處表示,目前已參加產銷履歷驗證作物為高粱、小麥、紅龍果,通過驗證面積逾一千四百八十七公頃,未來將著重輔導地區特色農產品取得產銷履歷驗證,與中央農業政策接軌,並落實國產農產品溯源制度。而且,縣府業已訂定「金門縣輔導特色農產品參加產銷履歷驗證補助要點」,鼓勵地區特色農作物,例如芋頭、花生及短期葉菜類加入履歷驗證制度。
行政院自一○五年六月起推動「獎勵地方政府落實推動食安五環改革政策計畫」,建設處表示本縣衛生、農政、環保、教育、經發等單位配合五環各項指標群策群力、共赴事功,今年度評比結果,終獲得分組審查第一名,並在歷數年、數次的評比,農業的成長有目共睹,從落實農藥實名制、產銷履歷面積的增長、學校採用國產溯源食材的比例、有機專區的建置等,都有突破性的發展,也為農業環境永續經營奠定基礎,致力朝向「無毒農業島」邁進。
環保局第二季食品暨農產品安全會報業務報告指出,廢食用油回收商稽查比例百分之一百,並持續針對廢食用油產出量多之餐飲業者、小吃店及攤商及新設之餐飲業等業者查察其廢食用油處理方式及流向,以確認其是否交付合法管道,以及加強辦理小型餐飲業廢食用油產出量、實際送交清除機構、處理機構的廢棄量、再利用量之相互勾稽比對,以確保廢食用油不污染環境或再流入食用。
教育處依據「學校餐廳廚房員生消費合作社衛生管理辦法」規定:教育主管機關應會同農業及衛生福利主管機關抽查所轄學校餐飲衛生,每學年至少一次,今年上半年抽查學校午餐比率百分之六十五。而且,訂定「金門縣學校學生午餐食材採購契約範本」,明訂違約記點、罰則、暫停及終止契約等條款,供各校於辦理學校午餐採購時參考運用,以維學校午餐食材採購品質及安全性。
此外,教育處為提升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可溯源食材及品質,配合教育部「推動偏鄉學校中央廚房計畫」新建中央廚房二座:烈嶼國中:供應卓環國小、上岐國小;賢庵國小:供應垵湖分校、古城國小;成立食材聯合採購聯盟:金寧學區、金沙學區、烈嶼學區,持續鼓勵學校午餐採用地區安全蔬菜/有機蔬菜,以達地產地消目標,同時提升學校午餐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