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新加坡金僑 李寧強返西山前宗祠祭祖

發布日期:
記者: 翁維智/綜合報導。
點閱率:2,588
星僑第二代、文化人李寧強(中)返西山前家廟祭祖。(林怡種提供)

星僑第二代、文化人李寧強(中)返西山前家廟祭祖。(林怡種提供)

 1953年出生於新加坡的金門西山前人李寧強,日前在西山前宗老李榮芳、李榮協、李榮章、李招福等陪同下,返回西山前李氏家廟祭祖,這趟返鄉之路是鄉愁的催化,也是文化的感召,在老家祖廟,李寧強虔誠行跪拜禮,也在宗老安排下,依古禮備三牲祭品致祭並宣讀祭文,向祖靈報告裔孫返鄉,包括文化局長呂坤和、金沙鎮長吳有家也到場向這位熱愛中華文化,並致力電視新聞與戲劇工作的金僑第二代致意。
 父祖為避日寇落戶南洋
 本報前總編輯、東西山前村史著作人林怡種指出,民國廿六年,日本人攻占金門,居民唯恐被抓軍伕,送到戰場打仗,一萬多人逃到南洋,約是島上總人口的五分之一;「西山前」聚落特別嚴重,壯丁跑了一半。當時,李寧強的祖父李冊咸,偕同妻子和獨子李金獅,把房舍和田產交托屋後的宗親,匆匆鎖上「西山前16號」雙落厝的大門,遠渡重洋逃到了新加坡,在海外異邦安家落戶,十六年後,李寧強誕生了,算是第二代華僑。
 李寧強雖然出生在異邦,卻熱愛中華文化,就讀「平儀中學附小」六年級時,即開始閱讀中國古典章回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等,並涉獵近代中國文學作品。中學及高中,就讀政府開辦的「德明華文中學」,畢業後服完兵役,進入「南洋大學」修讀中國語文學系,分別獲得「中華總商會」和陳嘉庚獎學金,以及「李氏基金」資助,廿五歲那年取得中文系榮譽學位。
 成長過程屢獲文藝獎項
 除了熱愛中華文化,李寧強於十五歲就讀中學時,即開始踏上寫作之路。唸高中時,開始向報章及文學刊物投稿,作品均為詩歌、散文及小說。同時,也積極參加寫作比賽,在諸多文藝創作比賽中贏得獎項,包括一九七二年「南洋商報」主辦的「全國華文現場寫作比賽」,獲得高中組第一名、與「青年協會」主辦的「全國文藝創作比賽」小說組第三名。翌年「島嶼文化社」主辦的「星馬港短篇小說比賽」,贏得優勝獎項。
 李寧強就讀大學時,先後擔任「南洋大學」中文學會會長及《北斗文藝》主編。畢業後服兵役時,曾負責新加坡國防部月刊《國鋒報》的採訪及編輯工作。
 製作過八百多集連續劇
 一九八○年大學畢業後,負責「新加坡廣播電視臺」新聞群組,擔任新聞編輯及導播,並製作新聞時事節目《焦點三十分》。六年之後,轉換跑道,改任戲劇組導演及監製,製作包括《蓮花爭霸》、《荷蘭村》、《濟公活佛》、《幸福雙人床》、《河水山》、《同心圓》、《寶貝父女兵》及《不凡的愛》等八百多集連續劇。
 李寧強任職電視台廿八年期間,因工作繁忙,被迫停止文學創作活動。二○○八年離開電視台後,因熱愛攝影,重新回歸文學寫作道路,終止三十一年的文字冬眠,開始以「一文一圖」的形式,結合攝影與文學,開拓創作新道路,並在圖書館、讀書會、攝影俱樂部、學校及電臺,分享文圖創作經驗及主持現場工作坊,也出版三本有關文圖創作的攝影文集。
 除此之外,李寧強亦曾受聘擔任「麥波申民眾俱樂部」攝影學會副主席、「新加坡書寫文學協會」副會長,並參加「新加坡作家協會」、「五月詩社」和「新加坡文藝協會」會員。
 二○一六年起,李寧強應邀以「心景框」為欄目,在新加坡《聯合晚報》及《新明日報》,發表有關攝影與人生等專欄文章至今。隔年,獲「新加坡國家圖書館」選為獅城作家系列推薦作家。
 常於金門刊物發表作品
 二○二○年起,以攝影《風向雞》詩集,入圍「新加坡書籍理事會」主辦的「新加坡文學獎」,並贏得新設的「讀者最喜愛獎」。同年,參加「新加坡金門會館」一百五十周年,歷史圖文集《極目‧遠航》的編委工作。同時,也常在《金門日報》及《金門文藝》發表文學創作。
李寧強的寫作經驗豐富,二○二二年,獲邀請擔任「新加坡文學獎」頒獎人。同時,參與金門縣政府教育處主辦「金門線上學堂」線上分享,主講「從魚尾獅到風獅爺│一個第三代海外金門人的尋根故事」、以及「我與新加坡電視連續劇」。
從二○一三年起,至二○二二年,李寧強在十年之內,出版了九本個人著作,包括四本攝影文集、兩本攝影詩集,另外三本是非小說類作品,散文和工作劄記。
這位林怡種筆下熱愛中華文化的旅星華僑第二代,除了致力電視新聞與戲劇工作,餘暇也從事攝影與寫作,績效卓著,名揚海內外,是「山前之光」,也是「金門之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