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瞭望》矗立六百年 文臺寶塔留存老兵金門回憶

走過六百餘年風霜雨露歲月的文臺寶塔,留存昔日老兵共同的金門回憶。(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坐落於金門城外的國定古蹟「文臺寶塔」、「虛江嘯臥碣群」在金門於1992年底終止軍管,全面開放觀光之前,曾是與莒光樓、古崗樓、漢影雲根和邱良功母節孝坊、山后民俗文化村、太湖中正公園齊名,島上必遊的先驅景點之一。這可從退伍老兵島休拍攝的老照片,看到它們存留在百萬雄師集體記憶的泛黃影像。
其中,興建於明洪武廿年(1387)的文臺寶塔,昔日與相傳大約同時期構建,兩岸軍事對峙時考量可能做為對岸炮擊修正點而拆毀,後來又先後鳩工復建的太武山倒影塔、水頭矛山塔並稱為金門三大名塔,歷史淵源流長。
關於文臺寶塔的建造起源至少有3個版本,一是海上航行指引之用,二是祈求仕子得意科舉,三是明太祖朱元璋偶聞東南海上有天子之氣,命江夏侯周德興南下觀察,見金門城果有「五馬拖車」好風水,具有逐鹿天下之勢,因此建塔鎮壓,時隔636年之久,傳說仍為鄉親津津樂道。
「文臺寶塔」及「虛江嘯臥碣群」是國內重要文化資產,內政部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分別於1985年、1991年指定為國定古蹟,因勒石題字走過風霜雨露歲月,字跡逐漸劣化模糊難以辨讀,縣文化局與文化部文資局將進行填色管理維護,並在最近與地區居民的一項公聽會中,敲定選用對石體較具親和性的礦物性顏料,期待在妥善維護後再現歷史風華。這也是繼1998年以後,再次展開新一波的維護計畫。
在歷史的洪流中,文臺寶台也曾經歷驚濤駭浪,「八二三砲戰」時因唯恐石塔淪為共軍火炮修正標竿,而埋設5支雷管開炸,因僅2支引爆未果,但仍造成塔體些微傾斜。30年前也曾發生塔下土地權爭議,塔體遭民眾潑灑大片紅漆,驚動縣府和當時的中央主管單位文建會,往事均讓人記憶猶新。
去年,縣議員石永城以塔下遊覽車迴轉空間不足,未獲旅行社列為重點遊覽景點,影響金門城的觀光發展,而由縣文化局邀集縣府觀光處、建設處、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金城鎮公所、金門大學國定古蹟第6分區會勘,希望妥為改善後引進旅客人流。
其實,文臺寶塔在開放觀光初期,曾有過人車穿梭的風光歲月,隨著兩岸關係的緩和,「地下小三通」興起,大陸廉價日常物品大舉上岸,在塔下廣場席地擺攤叫賣,吸引台灣觀光客熱烈搶購,成為另類的景點小市集。
當時,縣府基於老景點需建立旅遊新形象的規畫,在停車場周邊闢建數座小型賣店,但攤販唯恐遊客不下來,均不願進駐,因此閒置數年養蚊子,直到幾年前才全部拆除。
隨著戰地史蹟的陸續釋出和新景點的開發,文臺寶台從昔日一線熱門景點逐漸退燒,如今僅偶有自由行遊客慕名尋訪,景區顯得十分冷清,與昔日相較完全兩個樣。
這座景點的歷史軸線穿越明、清以迄民國,除常見於老兵照片中的「虛江嘯臥」、「大觀」、「如畫」、「砥柱」、「觀海」等碣石群外,還有前臺灣省主席黃杰的「碧海丹心」、張大千的「國之金湯」等名人題字,期待在中央和地方文化單位聯手維護填色後,縣府觀光處也能拿出可行的旅遊振興計畫,吸引昔日戍守前線的老兵舊地重遊,讓老景點走出寂寞歲月,不會再一直冷清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