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沙龍》浯島歲月墨凝香 筆底煙雲蘊風情─畫家洪永善

縣籍畫家洪永善。(洪永善提供)
在觀照自然和記懷萬物間,洪永善以具象入手,以意象立意,筆行紙上,墨彩流溢,當一畫既成,靜者堅凝、動者流盼,情味意境自有深蘊。潛心繪事,數十年如一日,他將心靈深處積澱的情與趣、思與憶,傾泄於筆之物象,斗方畫作經他一筆一鑿,意象生動,血肉豐滿,既秀潤清雋,又厚重滋實,更悠悠地發散出他對浯島吾民的厚重情感與人文關懷。
以印象之筆寫心象之思
就讀國二時,洪永善以一張參展壁報,深受當時地區指揮官肯定,更獲得一件嶄新白襯衫作為獎品,這對年少的他而言,是莫大的支持及鼓勵,也開啟他對繪畫的興趣。基於興趣,遵循心之所向,在資源匱乏與專業師資不足的年代,他自學素描與漫畫,積累紮實基礎;高中畢業保送國立藝專美工科,後考取台灣師大美術系,經過精勤不懈的摸索與實踐,納古收今,歷練學養,博採眾長,他師臨名家範本,揮毫習畫,探究精髓,受李可染、徐悲鴻影響甚深。
長時間的筆墨錘鍊,加之與驅山走海畫會同好踏訪浯島各地采風、寫生無數,使得洪永善在圖寫家鄉狀貌的背後,更加關注時代印記與人文意象的刻畫。於墨彩的虛實滲透間,他以情入景、以景載情,兼備工筆的嚴謹和寫意的抒情,寫實與寫意、表現與再現渾然一體;其畫作不僅凝聚著傳統筆墨形態的精華,亦蘊涵著自然造化與主體心象的碰撞,飽含著深刻的當代性,盡顯浯島的歲月印痕和情味韻致,一種雋永、幽遠而又清澈的耐人尋味。
他畫他最熟悉的這一片土地,這一座幾經烽火離亂的島嶼,既是他心靈的棲息地,也是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情感與靈感礦藏。取水墨作為表現載體,洪永善以畫卷保存浯島的原始風貌,他深入生活細節汲取養分、擷取創作素材,閩韻古厝、昂首風獅,祥獅出陣、廟會遶境,湖畔、海岸,雨後、微曦,家鄉民俗喜慶、常民生活型態,這些俯拾皆是的靈動自在、純樸詩意,他信手拈來,皆可入畫,皆成妙境。
一切景語皆是情語
談及繪畫,從藝勤謹專注的洪永善謙虛地笑說,他多為心血來潮、作為消遣,「沒有很用功。」繪畫作為思想的表達、情感的宣洩,是他興趣所繫,也是他收穫愉悅的一處豐盈源泉。另於接觸佛教、修習佛法後,本就隨性自在的洪永善,對於人生的福禍因緣,更有一番不同領受,「不要太過執著。」故而在其畫作中,於洞察關照家鄉的幽微瞬息之餘,亦添了一種深邃、一種逸態與禪心。
洪永善尤為重視意象的凝聚、光影與墨彩的變幻,並將水彩技法融於水墨;他不動聲色、厚積薄發地將現實景象轉化為藝術語言,他依從本心地呈現筆墨的質感與節奏。巧用水、墨、色,透由滲透、暈化、淋漓,在黑白與濃淡、疏密與明暗間,他以筆暢意,直抒性靈;一幅幅畫作或工筆、或寫意,從構圖到技法,從用墨到設色,除最直觀、最真實地記錄了浯島的煙雲舒捲之姿、風雨晦明之狀,更是其意念的獨特表述。
各形各色、面貌各異的人物事,在他筆下縱橫紛呈,各顯其妍;每幅畫作俱是其心跡的凝縮與流露,敏感而又概括,率性而又本真,情致連綿,耐品、經讀,宛如西施衣素縞,清韻動人。然他畫的絕不僅只是浯島風土,他同時也寫人、寫心,寫下人的哲思、精神與魂靈,他把萬千氣象與荏苒歲月收入一紙,以畫說話,娓娓道來他對人生的體驗、探索及感悟,對人、自然、生命、傳統文化的親近和關注,以及內心深處對母鄉母土的堅守與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