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藝文沙龍》拾掇歷史遺珠 撒播民俗火種──作家楊天厚

發布日期:
記者: 林靈/專訪報導。
點閱率:907
字型大小:
縣籍作家楊天厚。(林靈攝)

縣籍作家楊天厚。(林靈攝)

長期投入鄉土歷史民俗調查研究的楊天厚應邀前往校園分享與傳承。(寬厚文史工作室提供)

長期投入鄉土歷史民俗調查研究的楊天厚應邀前往校園分享與傳承。(寬厚文史工作室提供)

浯島風土作為楊天厚寫作、敘事的基本容器,承載著浯鄉子民對於日常經驗及生活方式的描摹,同步捕捉並呈現傳統習俗的更迭與民俗民風的流變。他奔走,他同時也在場,他記錄,但又不止於記錄,透由人跡、史跡與蹤跡的互有生發,溫故通新,他在時代的潑墨裡寫自己的工筆,他將所有明示的和隱蔽的,有聲、有色、有形、有味的記憶,一一顯影與復原。
且行且吟 自己的文史自己寫
教職退休後,楊天厚與其妻林麗寬於2018年共同年成立「寬厚文史工作室」,兩人有道一同,踏在時代激流的滾石上,捕捉日益消逝的在地人文風土。談及投入在地文史民俗調查研究的契機,楊天厚表示,這是機緣,是興趣,也是誤打誤撞;因思及長期積累的鄉土民俗文史底蘊漸次流失,以及對於家鄉的了解多為浮光掠影、不夠深入,這讓他意識到,應該回歸本土,加之於其創作多次榮獲教育部中小學教師研究著作獎肯定,楊天厚自此「潦落去」。
置身於內涵廣闊、卷帙浩繁的金門鄉土歷史民俗調查研究領域,長年深耕蹲點,踏訪各鄉鎮,亦曾接受公部門委託,前往砂勞越、菲律賓等地進行訪談與撰述;既有阡陌縱橫的勘察,也有定點鑽探的深掘,愈挖愈多、愈挖愈深,因而有感「書到用時方恨少」,楊天厚遂在知識含量上,進行充實和開拓,並陸續取得碩、博士學位。猶記昔時,一天講授七、八堂課,每週末赴台進修,教學之餘,致力於金門文史工作,楊天厚笑說,「那時候真的是超人」。
勤於搜求遺文古事,長時足勘山川風物,楊天厚夫妻攜手撰著文史民俗研究專書,並以書寫鄉土文史民俗題材見長,窮盡書寫對象的各種材料類型。其中,《認識金門小百科》套書,含括概述、歲時節慶及迎神祭祖、聚落建築裝飾、科舉人物、武績人物、生命禮俗等,將金門的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悉數羅列,作為大眾認識金門的明晰指南,引領我們穿越曲徑通幽的文化長廊,撩起浮塵與紗簾,叩開歷史之門。
延續鄉土之魂 傳承文化之根
生於斯,長於斯,愛亦於斯,基於對文化傳承的自覺自省,以及對在地文史民俗的深沉思考,他的點滴筆墨都有來歷,有層有序地刻畫浯島吾民的苦樂與悲歡、訴求和渴望。幾乎是上天入地式的發掘浯島,楊天厚東奔西走於田野;他以深邃的目光細緻入微的考辨,盤點深植於集體、擴散於地域的民間信仰、民間傳說、生命禮儀、聚落村史、宗族慶典、鄉鎮志書等諸多面向,他以專業視角載述在地傳統民俗事象的源流與發展脈絡,展示在地生活智慧與人文精神。
數十年如一日的田野調查,楊天厚尤為感佩道士、法師、糊紙師傅、糕餅業者、乩童、匠師、禮儀專家、金紙鋪老闆、社會賢達、地方碩學鴻儒等各界專業人士,以多種多樣的呈現形態,扎根於鄉土民間,承載著浯島子民世世代代傳續下來的民間信仰、民風民俗和難以割捨的鄉愁情結,擔負起講述歷史、傳達知識、規範行為、調節生活的角色,為散落在浯島土地上的文史民俗加以靜態保存、活態傳承,也為我們留下更多珍貴與鮮活的在地記憶。
他步履不停,追根溯源,海量研讀;他披沙瀝金,梳理出民俗物事的掌故,立體描摹滲透於生活的各方各面,那些帶有我們的體溫與氣味,與每個人的生命交織、重疊的家園鄉曲,林林總總鮮明的精神印記和思想圖譜。他的筆下流溢波光,生活之俗、地域之美俱現;經其文字,行行重行行,途經馥郁,走過雜蕪,既抵達文學,也抵達歷史。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