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瞭望》全國唯一 小西門古蹟公廁走過百年歲月

發布日期:
記者: 報導。
點閱率:5,196
坐落於金城鎮小西門,走過百年歲月的「模範廁」是全國唯一的公廁古蹟,山頭建築和綠釉花窗格頗能抓住路人的眼光。
(李金生攝)

坐落於金城鎮小西門,走過百年歲月的「模範廁」是全國唯一的公廁古蹟,山頭建築和綠釉花窗格頗能抓住路人的眼光。 (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1917年開工興建,坐落於金城鎮小西門的百年「模範廁」是全國唯一的「公廁古蹟」,縣文化局去年斥資720餘萬元整修後,如今再以一種新舊共融的姿態,默默看著過往的人車,偶爾也有慕名來訪遊客流連其間。
模範廁的起造人吳朝坪(1854~1936)在印尼蘇門答臘阿沙汗經營菸酒生意發跡後,返回小西門故里興建3幢雙落大厝,因為常有客人來訪,抱怨大厝前的村落露天屎坑臭氣薰天,而且妨礙環境觀瞻,因此與屎坑的所有人商量,由他出資在村郊買了一塊公地,並興建公廁供村民日常使用,也兼作收集農田水肥的地方。因為外觀整齊有致可為地方模範,所以取名「模範廁」,至今仍可在立面看到模糊的字跡。
模範廁興建完成之後,小西門環境衛生獲得改善,與當時金門城鄉各地相較甚獲好評,這也讓後來改名「吳錦章」,晚年寓居廈門鼓浪嶼,迄1936年以83歲高齡去世的吳朝坪,至今仍讓鄉親津津樂道。
2007年,這座長18.41公尺、寬5.75公尺的 「模範廁」以其為金門公共衛生史上的重要指標和稀少性具有保存價值的理由,獲指定為縣定古蹟,也是全國唯一的公共衛生建築類型「公廁古蹟」,希望藉以彰顯僑親造福鄉里,促進聚落現代化的文資價值。
早年,也曾讓旅外老僑稱讚不已的模範廁,現場新增解說牌詳述起造原由和對地區公共衛生、農業生產的貢獻,除中、英文外,還有日文說明,在日籍遊客甚少的金門頗為少見,也可看出文化局對這座特殊「古蹟」的重視和用心。
模範廁走過百年風霜雨露歲月,原有山頭的「模範廁」字跡難辨,但文化局基於尊重古蹟建築,仍由修復單位以可見光攝影和紅外線攝影、可見光檢視攝影、紫外線檢視攝影來還原舊有字跡。但在「修舊如舊」的考量下,做為整體建築最重要、精彩部分的立面,仍基本保存構造原樣,山頭字跡也不予描寫重現,讓人在與古蹟對望時,更有一種思古懷想。
另外,現場也有早期農村的情境布置,包括農家使用「粗桶」與「粗勺」澆灌作物,以及吊桶水井的復刻呈現,搭配老照片的詳盡解說,都讓人可一窺昔日農村生產的樣貌,新舊雜陳的運用和安排,頗有一些創意和賣點。
筆者在1998年間完成模範廁的訪談調查,並收錄於2002年由縣立文化中心出版的《金門歷史建築的故事》一書中。模範廁在修建之前,四周一片荒煙蔓草,如今新建築旁立,其中還有幾家民宿,對走深度、知性路線的自由行遊客來說,這座具有特殊意義的古蹟建築不能錯過,但對本地鄉親而言,並無太大的吸引力,有點可惜。
去年,文化局斥資鳩工整修時,坊間就有花大錢,實際結果不值得的聲音,並質疑整修後再利用的方向。如今,現場看來雜草徒長、蚊蚋叢生,顯然未做好平日基本維管,自然加深鄉親相關的疑慮。
金門以文化和觀光立縣,文化和觀光在縣府施政上是相輔相成,一體兩面的重要元素和運用資產。小西門雖位處城郊,但老聚落內頗多精緻古厝,未來應可加大點、線宣傳,也讓更多遊客知道全國唯一公廁古蹟的古往今來,為沿線觀光的多樣化起到加分作用。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