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沙龍》採寫時光之痕 深描浯島風土──作家林麗寬

縣籍作家林麗寬。(林靈攝)
拂去歷史浮塵,沿循時光印跡,長期致力於浯島文史民俗的紀錄與探尋,林麗寬將數十載文化情意傾注筆端,她把蘊含在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文化精髓,透由一部部著作展示出來;既有明晰的影像呈現,也有細節的娓娓講述,宛如文化的地圖、傳統精神的坐標、地域發展史的年表,帶我們走進生活、走進文化、走進聚落、走進歷史,啟人心智,潤物無聲。
梳理地方文史民俗 步履不停
熱愛旅遊、閱讀及寫作,除了地方文史叢書的撰述,林麗寬也寫散文、小品文,其作品散見於報刊,她寫人、記事、狀物,至細至微,溫情充滿,意味綿長。林麗寬說,她與夫婿楊天厚結緣於輔大中文系,也因此開啟了兩人攜手創作的契機;大學畢業後,他倆相偕返金,兩人皆任教職,潛心教學之餘,在田野和文獻間切換,多方走訪研討,博採勤編,傾心撰寫,一齊發掘、深探、闡述在地文史民俗。
是機緣,是興趣,是事有湊巧,是誤打誤撞,加之各種獎項的肯定與加持,林麗寬夫妻倆夫唱婦隨,投入地區文史民俗紀錄的行列,轉瞬便是數十年。以傳承和敬畏之心,深入生活、紮根在地,她細細梳理浯島古往今來的鄉土情懷、傳統習俗的禁忌與眉角、地域文史的積澱和演變;她行走在阡陌鄉間,搜集地方文獻和民間文書,考察民間信仰、宗族組織、鄉村社會組織,除挖掘相關資料,同時進行深度訪談。舉凡村落歷史、民間傳說、民間戲曲、宗教信仰、社會風俗等,攸關在地生活的方方面面,她多有涉獵。
回望過往,每逢假日,將稚齡孩子託付給婆婆,林麗寬與其夫婿楊天厚四處踏查、采風田調,也曾通宵達旦的伏案寫作,加之文獻資料的取得、田野調查的過程,並非完全一帆風順;且要平衡家庭、教學、田調、寫作、赴台進修,確實充滿挑戰,挫折難免,在在都讓她如多頭蠟燭般、日復一日地烈烈燃燒,「當時不覺得累,就這樣熬過來。」一部部鄉土歷史民俗著作接續出版,重建了浯島子民在這塊土地上的真實印痕,不僅為地方保留諸多珍貴的文史資料,更為傳統習俗與當代民俗留下重要的歷史見證。
以勤為徑 何處不田野
迄今出版數十部文史專書,每一部著作俱是心血的總匯與集結,其中,不能不提《認識金門小百科》套書,含括概述、歲時節慶及迎神祭祖篇、聚落建築裝飾篇、科舉人物、武績人物、生命禮俗等共六冊,串起了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民俗風情與人文細節,結合珍貴的歷史影像與圖片,直觀又完整的從地理、歷史等多種視角,解讀金門地域文化,為一眾讀者立體式地鋪陳一幅幅濃墨重彩的浯島畫卷;該套書除可作為關注和研究在地文史民俗的重要參考,更是一張鮮活靚麗、極具珍藏價值的城市名片。
伏流在浯島這塊土地的歷史、民俗、文化,宛如豐富礦藏,一經文史工作者的勘探與開採,便如泉水源源湧出,閃現粼粼金光。因常年居住金門,日常作息深受民間信仰影響,林麗寬的碩士論文,遂以《金門王爺民間信仰傳說之研究》為題,從地域守護神的民間「庇佑」觀念,論述王爺信仰在金門的形式、分布、相關儀式、傳說等多種面向;至於其博士論文《金門閩南婚俗研究》,則聚焦於金門婚俗儀節的爬梳,經由尋繹與探索,將深受朱子《家禮》薰陶的金門閩南婚俗的內涵與底蘊,一脈相承的習俗文化,藉由文字的記錄與乘載,完整呈現。
鄉土浸染著民俗,民俗氤氳著鄉土,一座廟堂、一方古居、一齣戲曲、一場祭禮,無不記載著浯島的歷史變遷、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也都見證了時代的發展與變化。查閱古書典籍、實際踏訪採集,在處處履痕與斑斑陳跡中,將零星的、瑣屑的短章及片段加以深掘,同時將踏破鐵鞋積攢而來的素材進行系統性的分類和匯總;不避嚴寒酷暑,足跡遍布浯島,走訪知情者難以計數,其間的辛苦非尋常,林麗寬不禁笑說,「做文史工作真的是傻子。」然她確是甘之如飴,一如既往地躬耕田野,擼起袖子,將散落四處的浯島風貌與人文細節漸次拾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