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潮間監測人力 學員體驗公民蚵學家課程

蚵農為學員示範如何擎蚵。(許峻魁攝)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要了解農業的樣態與風土文化,透過實際走訪,親身體驗其實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日前一項由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主辦、金門縣社區產業創生協會負責執行的「南北山潮間帶生物資源調查及監測人力培訓」活動,於日前透過專業講師及在地蚵農帶領下,與學員們一起實際深入蚵田舉辦「公民蚵學家體驗課程」,進行現地的觀察,並且讓參與的學員們闔家親子共同體驗採蚵、車石等工作,體驗一下當一日蚵農的辛苦。
金管處辦理的這項「南北山潮間帶生物資源調查及監測人力培訓」,其目的在為古寧頭建立資源調查的基礎,並為在地培訓自主監測生態環境的能力,以增加對南北山潮間帶生物資源的認識,透過紀錄傳承古寧頭潮間帶的傳統文化,期能提升公民意識進而投入自然資源保育的行動,也讓社區未來在推動石蚵文化生態旅遊時,可以提供遊客更加深入的體驗,使孕育在地傳統石蚵產業的潮間帶生物資源與環境得以永續。
為提升公民參與認識在地蚵田文化,金管處除了與蚵農合作,並辦理一系列蚵田生態及潮間帶監測的工作坊,同時邀請青年學子們實際參與體驗,進而投入自然資源保育的行動。日前的這場蚵田實地踏查的活動,共有二十多位親子報名參與,在古寧頭在地的蚵農帶領下,挽起褲管涉水走進石蚵田中,同時在講師張寶仁、楊明哲等人的講解下,逐步的了解到古寧頭南北山石蚵田的歷史典故,一行人同時藉由科學小儀器進行石蚵林的生態觀察。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技佐陳虹巧表示,金管處的這場公民蚵學家體驗課程,邀請張寶仁、楊明哲、洪清漳等老師擔任講師,讓十二歲以上的國、高中學生能有機會親身體驗潮間帶監測與調查相關工作,一起探索古寧頭潮間帶,共同認識金門在地石蚵田裡的生物資源。而課程除了安排進行生態觀察調查,現場也有蚵農進行採蚵、車石等示範動作,讓參與的親子進行一日蚵農體驗。
參與活動的學員表示,石蚵鮮美好吃,海味十足,但是實際體驗後深覺採蚵這份工作相當辛苦,而且工作的艱辛與收入卻讓他覺得CP值不高,體驗過程時間不長,但是有趣好玩,若是作為工作,耗時費力,因此現在年輕人還願意從事或是繼承家業的意願也不高,所以若有願意從事採蚵為業的青年漁民讓他很感佩,而從課程中也讓他覺得先民遺留下來的蚵田若後繼無人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