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烈嶼自然生態為教材 環境教育營圓滿落幕
「2023金門FUN烈嶼環境教育營隊」,一連進行兩天的課程,藉由桌遊、DIY小實驗及戶外實際走訪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導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烈嶼鄉公所指出,為培育年輕學子環境教育知識,將共同討論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地殼變化、海岸侵蝕及海平面上升等議題,由鄉公所主辦、南華大學協辦的「2023金門FUN烈嶼環境教育營隊」,以國小五、六年級及國中一、二年級學生為參加對象,透由兩天在上岐國小圖書館教室、青岐港地質小學堂及週邊海岸進行的課程,讓學生了解烈嶼自然生態環境,並逐步讓學員認知氣候變遷、如何減緩海平面上升,逐步了解減緩及調適氣候變遷之方式,同時以教案、教具及實驗進行專業分享。另外,透過實驗及實地訪查,讓學員了解烈嶼鄉美麗的海岸景色,成為氣候變遷減緩的環保小尖兵。
承辦單位規劃兩天豐富的營隊課程。第一天首先由認識環境、破冰活動、規則介紹及安全注意事項說明開啟課程,並說明溫室效應對環境之影響、海平面上升帶來環境之危害(DIY烈嶼3D模型),同時分享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最後進行反思回饋、學員討論及講師結論;第二天的課程則以岩石與海岸地質教案DIY手作、生態記錄學習為主。通過生態保育、海岸地質認識,小小公民科學家培養、烈嶼地區生態介紹、生態實地記錄等,統整所學並同樣與學員進行討論,以及講師結論。
鄉公所指出,烈嶼鄉保存了許多戰地史蹟以及自然景觀,曾獲選為台灣10大魅力島嶼、台灣的經典小鎮,是一處好地方。烈嶼的「陵水湖」、「西湖」等湖泊,更是雁鴨、白冠水雞、鸕鶿等冬候鳥重要棲地。烈嶼地區岩層的分佈與海岸景觀,全是大自然力量造就而成,形成不易,青岐海岸是金門地區僅見之生痕化石,此乃原來生活於潮間帶的生物,居住和攝食的殘留構造,隨岩石堆積而遺留下來的痕跡,沿青岐海岸南行,到達最南端的南山頭,則為由柱狀玄武岩構成的峭壁,洋蔥狀風化清晰可見。烈嶼鄉無論是文化歷史、自然生態、田園景觀、山林風貌,皆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