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瞭望》「金門協議」 一個在兩岸寫歷史的地方

金門縣地政局所在的「仁愛新莊」是當年簽署「金門協議」的歷史現場。(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九月對兩岸關係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時間軸。在兩岸中央的授權下,兩岸紅十字會於1990年9月11、12日在金門協商簽訂攸關大陸偷渡客遣返事宜的《金門協議》,當年協商地點仁愛新莊,目前的金門縣地政局也成為一個在兩岸寫歷史,留下兩岸關係雪泥鴻爪的地方。
《金門協議》的簽訂起因於2起讓兩岸輿論大譁的閩平漁事件,其一是1990年7月21日的「閩平漁5540號事件」,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將76名偷渡的大陸福建漁民封艙原船遣返,致使25人缺氧死亡。其二是同年8月11日的「閩平漁5202號事件」,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再遣返50名偷渡客,發生海上碰撞船難沉沒,其中21人落海失蹤。
事後,兩岸對事件的因果各自解讀,大大衝擊剛緩和的兩岸關係,在兩岸執政當局的高度關注下,因此才有兩岸紅十字組織的金門協商,9月19日同步對外宣布協議內容,當天並於馬祖、馬尾舉辦試航作業,同年10月8日在馬祖首次上路,為日後兩岸的遣返、移交工作奠定安全基礎。
在《金門協議》簽訂以前,兩岸重大罪犯遣返均需仰賴國際刑警組織等「第三方」採行個案合作,而這項基於人道原則,由兩岸紅十字會以非官方組織身分在金門簽訂的司法互助協議,對象包含偷渡犯、刑事犯與刑事嫌疑犯的遣返互助合作,也為日後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打下基石。
2010年9月,《金門協議》屆滿20年,當年兩岸簽署代表重返會談歷史現場「仁愛新莊」,時任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長陳長文和前大陸紅十字會祕書長韓長林,難掩激動表示:「好像昨天發生的事一樣!」當年在行政院長任內決定於金門會談和簽署協議的郝柏村也應邀出席,語重心長表示:「《金門協議》是兩岸和平的開端,展現兩岸領導人和人民的智慧和期待。」
歷史時常以一種弔詭的方式進行著,從1949年開始兩岸炮火相向,至1979年中美建交停止對金門「單打雙不打」,中間走了整整30年;2009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提出,次年簽訂第一次協議,又整整再走了30年。《金門協議》做為兩岸事務性協商的濫觴,為日後兩岸的和平交流開啟新局,歷史豐碑將永遠屹立不搖。
如今,兩岸關係緊張,大陸商務部在完成對台灣禁止中國產品進口貿易壁壘的調查後,指控台灣對中國的貿易限制措施涉嫌違反WTO規定,將進一步針對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採取相對應的措施。兩岸未來要如何走下去?2024的總統大選會是一個重要關鍵。
回首曾經澎湃洶湧,也曾風平浪靜的小兩岸,如今又見波瀾乍起,站在風頭浪尖上不能沒有感慨。兩岸當局第1份授權簽署的文件《金門協議》已倏忽過去33年,當年簽訂地點的「仁愛新莊」在歲月更迭下,成為掌管全縣地政業務的地政局,新一代的年輕人不知這樁往事,曾一起走過那段風雨日子的鄉親,也隨著時間沙漏相繼凋零,讓人難免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