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近鄉情不怯 牧羊女《島嶼,沒有遠方》新書分享會

發布日期:
記者: 林靈/綜合報導。
點閱率:1,357
牧羊女在台北誠品發表新書《島嶼,沒有遠方》。(聯合文學提供)

牧羊女在台北誠品發表新書《島嶼,沒有遠方》。(聯合文學提供)

牧羊女(前左5)與鄉親、文友,共享文學與鄉情的下午茶。(聯合文學提供)

牧羊女(前左5)與鄉親、文友,共享文學與鄉情的下午茶。(聯合文學提供)

牧羊女《島嶼,沒有遠方》新書發表會,昨(10)日下午2點在台北誠品信義店舉行,鄉親、文友齊聚,共享文學與鄉情的下午茶,視聽室199個座位,座無虛席。現場並備好禮,針對書內容進行有獎徵答,炒熱發表會氣氛。
近鄉情不怯-牧羊女《島嶼,沒有遠方》新書分享會,9月10日下午2點到4點在台北誠品信義店視聽室登場,由聯合文學出版社主辦,舞台秀出「往事如此遙遠 回憶如此親近」,由祖籍金門賢聚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盧美杏主持,立委陳玉珍、北農董事長楊鎮浯、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副執行長謝春福、台大名譽教授楊永斌、《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周昭翡,以及作家李台山、林文義、林黛嫚、吳鈞堯、楊樹清都先後登台致詞分享。
「童年是作家的提款機」,出生於金門慈湖畔的牧羊女(楊筑君),筆下盡是故鄉的時光餘味,回首撿拾,總想到打赤腳流鼻涕奔跑,想到一簍筐番薯及剝不完殼的海蚵,想到沒有校舍的學子生涯,想到海運空運都不方便的年代……每一位曾經同時期成長的浯島鄉人們,各奔前程,編織屬於自己的故事。
楊永斌教授表示,閱讀《島嶼,沒有遠方》,發現這本散文集裡裡外外談了很多趣事,但比較多的是關於雙親、家裡、村裡和家鄉的事情,「這就是我們共同的座標,共同的原點」,楊永斌說,不管我們走到哪裡,不管是在台北、在大陸,或在海外,我們都不會忘記這段孩童和青少年時期的黃金歲月,特別在當時的家鄉金門,砲火連天、寸草難生,只有杜甫春望裡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差可比擬。
楊永斌強調,我們幸而生長在金門,幸而成長在那個年代(1950-60年代),幸而經歷過一點貧困、一點飢餓、一點砲火,兩岸的朋友們裡,唯獨我們金門鄉親親身領略那段單打雙不打的兩岸歷史演義,現在回想起來,多數鄉親也多如此,從不抱怨兒時的困頓,對於童年的記憶,反而帶點甘甜。
小說家吳鈞堯述及,戰地金門時有砲彈與死亡威脅,需得懷抱溫暖和感恩,才能以圓滿補綴殘缺、以蝴蝶翩飛鬆解僵冷窮冬,「牧羊女的率真、深情,隨意點染都是厚實筆力」。
作家林黛嫚提到,家鄉藏著我們的文學地景,永遠書寫不盡,「人人心中一個遠方:島嶼曾經在遠方,如今遠方立在眼前,觸手可及」,她也看到牧羊女對親人、家鄉的想像持續著,和童年、家鄉、遠方也繼續對話。
楊樹清細數牧羊女的文學歷程,17歲發表第一篇作品後,能量爆發,創作不輟,但旅台後徹底消失了二十多寒暑,直到2006年出版散文初集《五月的故事》,向讀者宣告「牧羊女回來了!」此後再出版《裙襬搖曳》、《海邊的風》、《井邊的故事》、《島嶼,沒有遠方》,讓我們一再讀到驚喜。
牧羊女在《島嶼,沒有遠方》分享會感性述說,這是她一直想寫的書,是憶兒時的全部,是母島金門小故事,時光餘味如摺痕烙印,如血液般流竄全身,「人生道路儘管有平坦或凹凸,磕磕絆絆,終究必須越過;然而,越想往前走,就越頻頻回望不富裕的童年,卻也是最富裕的童年」。
牧羊女說,她很感激能身為金門人,一路走來,總是獲得鄉親的厚愛和照顧,而她從小的夢想就是要當作家,現在終於發現,「寫作生涯不是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