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喜樓損毀 文化局邀各方共同研商後續處理方式

縣定古蹟東村呂朝怡洋樓因連續颱風侵襲損毀,日前金門縣文化局於蓮庵里辦公處召開地方說明會。(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縣定古蹟東村呂朝怡洋樓因連續颱風侵襲損毀,日前金門縣文化局於蓮庵里辦公處召開地方說明會,由金門縣文化局呂坤和局長主持,邀請古蹟代管人、蓮庵里辦公處、東村社區發展協會、金門縣文資防護專業中心等單位,說明事件原委,廣納各方意見,共同研商後續處理方式。
會中決定該案將分短、中、長程計畫執行,以殘跡保留、構造材料清理與加固為短期目標,再向中央提送修正計畫申請經費補助;期間由家族等相關人士,多方協尋所有權人後代,依法辦理相關程序;待產權問題解決後,再研議後續處理或修復方式。
東村呂朝怡洋樓為民國初年興建,因二樓立面「囍」字磚砌窗極具特色,地方居民稱其「雙喜樓」。前於民國104年10月27日經金門縣政府公告指定為古蹟,案因土地所有權人旅居新加坡,不知下落,由在家女兒登記父親名下;逝世後未辦理繼承,且無法尋得聯繫其家族後代。洋樓則因長期閒置、年久失修,導致建造物損壞,又無法取得所有權人同意,外孫輩陳應德又無法取得所有權人同意,難以推動整體性修復工作。
洋樓屋頂曾於111年6月坍塌,二樓是夯土構造內部構造頹損嚴重,故辦理緊急事件處理會勘,鑒於產權問題未解,先以維持外觀完整及公共安全為原則,擬定清理與加固處理計畫,於111年8月委託小型修繕廠商完成第一階段內部整理與清運。後因牆體開裂,具有影響結構安全之虞,故於112年5月召開文資委員現勘會議,研擬緊急加固及保護工程計畫,8月向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申請緊急加固補助經費。
今年度遭逢多次颱風侵襲,加速建築構造損壞。7月28日杜蘇芮颱風,造成一樓後寮牆局部石塊崩落;9月5日海葵颱風後,該處石塊崩落情形加劇。隔(6)日上午8時35分,洋樓不敵連日大雨衝擊,致使牆體嚴重倒塌。金門縣文化局接獲通報後,鑑於附近居民安危,當日下午委請廠商進行緊急清理,並考量僅存壁面裂損嚴重,解體危疑構造,以免再次崩塌。9日邀請江柏煒委員(教授)、林金榮委員(文史工作者)、施忠賢委員(結構技師)、符宏仁委員(建築師)等專家學者辦理會勘,建議以公共安全為優先,進行控制災損、適當清理等工作,後續再商議文資身分與相關對策,未來建築修復可朝新舊共存之方式處理。
9月10日晚間7時,金門縣文化局於蓮庵里辦公處召開地方說明會,由金門縣文化局呂坤和局長主持,邀請古蹟代管人、蓮庵里辦公處、東村社區發展協會、金門縣文資防護專業中心等單位共同研商後續處理方式。古蹟代管人陳應德(呂朝怡外孫)家族表示,興建人呂朝怡於民國28年遷赴新加坡時,託付陳文權、黃縹、陳呂春(分別為呂朝怡之乾女婿、乾女兒及養女)代管洋樓,陳氏家族持守長輩之囑託,管理家業並定期祭拜呂氏先祖。陳文權深信有朝一日岳父及兄長能再返鄉聚首,故於民國43年時,將土地登記為呂傌力(呂朝怡長子)持有,無奈遭逢戰爭,使呂氏家族分隔金門、新加坡兩地,且無法取得聯繫。
東村呂氏居民亦指出,此幢雙喜洋樓是蓮庵聚落中唯一具代表性的僑匯洋樓建築,見證先民遠赴南洋打拚之歷史;又因其家族慷慨,在早期資源不豐沛的年代,無償提供親友借住使用,此洋樓雖空間形制小巧,卻承載著許多在地居民的共同記憶。透過此會議,古蹟代管人與地方居民表達出持續傳承、保存雙喜樓對東村紀念意義的盼望。
金門縣文化局指出,目前古蹟尚無詳細建築調查與測繪,且原有形貌倒塌,若貿然重建恐失文化資產之真實性。然而,殘跡整理、基礎記錄,仍為現階段重要工作,並妥善收存完整的石塊、甓磚、煙炙磚等原構材。
呂坤和局長表示,歷年來文化局委託金大建築系透過定期訪查,針對本縣有形文化資產建築損害程度、產權現況、管理維護情形等調查,已進行分類分級掌握,並逐項排序處理。此次災損後,亦將再次盤點、檢討嚴重損壞有傾頹之虞的文資標的,積極研討整體文化資產保存政策與方針。然而,金門縣法定有形文化資產共計247處,總數高居全國縣市第二,相較其他縣市之文資總數與人力、經費資源比例,本縣相較不足;加上金門早期歷經出洋、戰亂等特殊歷史背景,產權不明之建物,造成修復工作之阻礙等問題。未來仍將持續傾力、加速推動文化資產修復工作,並期望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協力,保存金門重要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