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金大合辦社會人文工作坊 金門‧島嶼‧邊界 七位學者分享獨到見解

昨日工作坊講座,下午場次由侯建州擔任主持人,烈嶼女兒林素芬講述父親林天助的其人其作。(高凡淳攝)
由國科會和國立金門大學教資中心合辦「2023金門/島嶼/邊界社會人文工作坊」講座,進入第二日講座內容,上午至下午共有七位學者為聽眾們帶來關於金門、島嶼、邊界的獨到見解,參與者紛紛表示收穫良多。
昨日上午的講座,由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單德興擔任主持人,講者有劉名峰、吳豐維、洪世謙及洪伯邑。目前為金門大學閩南所主任的劉名峰,帶來的題目是「邊界、域限跟金門認同」,以關係主義的方式剖析金門的認同問題,進而提出了金門的表演性源於金門受傷的認同,這個現象可以從金門的投票率見得,金門的票會集中在得票率高的政黨,一旦政黨失勢得票率不如其他黨時,金門的票又會轉移到其他得票率高的政黨去,金門因為複雜的歷史因素導致他們對政治特別小心,劉名峰也提到越是對政治越敏感,表演性也就越多,在金門這塊土地上存在的多元認同,產生優越感的同時催生更多傷害,這場演出暫時還不會落幕。
第二位的講者是吳豐維,帶來的主題是「島國的邊陲—從金門回看台灣的主體性」,講者提到在金門的歷史裡,台灣被殖民的四百年和金門並無關係,金門本身作為一個個體卻因為統治權來到台灣手上,使得金門「被台灣」,金門離島的概念是以台灣本位的思考下成立,這種中央與邊陲的關係使得人們下意識將金門作為台灣的附屬,我們應該要拋棄本島和離島的概念,才能好好審視金門它獨特的存在,它不只是一個台灣附屬的島嶼,它更是串連其他島嶼的中繼站。
第三位講者是洪世謙,帶來的主題是「差異與轉譯-島嶼的邊界政治」,開頭講者就向我們解釋台灣哲學的重要性,越來越民主開放的台灣現代,將在不斷進步的未來中思考台灣的文化性、公民性,台灣本身作為島嶼充滿了不穩定、斷裂、破碎以及創造,前進的步伐越重這樣的動搖也更甚,究竟以什麼作為我們的文化才妥當、我們的國族認同是什麼、更甚至我們需要一個國族來認同嗎等問題,將在不久的未來向我們撞來,因此我們需要發展台灣哲學,為我們支撐不安。
第四位講者是洪伯邑,帶來「離島、群島與台灣」的主題,講者提到離島、外島的使用在無形中鞏固台灣作為本島的概念,讓我們反思台灣的邊界在哪裡?要討論金門特殊的位置,我們得先擺脫中心跟邊陲,才能從台灣離島到群島台灣,地方是一種關係性的空間,關係的本身組成地方的樣子,我們要用群島觀重新理解島嶼是什麼,島嶼本身不是附著的邊界觀,島嶼跟島嶼之間的連結海洋扮演重要的角色,人們的遷徙、情感以及認同的流動,從這裡流到那裡、那裡流到這裡,邊界就產生了。
下午場次則由金門大學副教授侯建州擔任主持人,由烈嶼的女兒林素芬教授講述林天助先生的其人其作;接著由清華台文所教授陳芷凡談金門僑鄉書寫與華語語系論述,最後由主持人金門大學的侯建州報告非金門籍的華語語系金門書寫與展演,最後一場綜合座談由文化局呂坤和局長主持,蔡明雄先生、林素芬教授等人提出精闢深刻的討論。此次參與聽眾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學生,各場次皆有精彩迴響,兩日工作坊講座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