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述美戶外環教 沉浸大自然反思人與動物共存

發布日期:
記者: 陳麗妤/金沙報導。
點閱率:881
述美國小環境教育,沉浸在大自然的教室中學習。
(述美國小提供)

述美國小環境教育,沉浸在大自然的教室中學習。 (述美國小提供)

述美國小日昨辦理「國小部環境教育戶外教學活動」,一至六年級六十九位師生依年級分組交錯方式,前往金門植物園把大自然當教室,在植物園兩位講師的帶領下,走入金門植物及昆蟲的世界,透過觀察、探索、體驗和實作等,沉浸在大自然的教室中,讓學子在參與中了解環境保育的重要,並透過問答等引領反思,如何建構人類與動物友善共存的和諧環境。
述美國小「國小部環境教育戶外教學活動」於13日辦理,一至六年級學生在導師的陪同下,把講堂搬到金門植物園,以大自然作為學習題材,此次並特別依年級區分(一至三年級,四至六年年)兩組,交錯方式進行,在金門植物園兩位導覽講師林君儀及蔡明雪帶領下,為學子規劃差異化的內容,透過實地觀察探索、動手操作等親手體驗方式,學習自然科學,並藉以輔助教學,讓學童走出校園來一趟豐富的環境教育之旅。
會中,在實地觀察方面,一至三年級學生進行植物葉子的觀察,透過圖卡輔助的方式,讓學童探索及觀察,並從觀察中發現,原來每種植物都有屬於自己的葉子型態。而四至六年級學生則進行動物的棲息地課程,講師除了導入動物遭遇路殺、棲息地受破壞及動物遭棄養等人類生活環境與動物棲息地衝突問題,帶學童思考,怎樣才能建構一個人類與動物共同生存而和諧的環境。此外,述美學子也透過姬兜蟲彩繪活動及相關解說了解在金門大、二膽島發現的甲蟲類姬兜蟲,並進一步學習甲蟲昆蟲的生活型態,辨別姬兜蟲與學子最喜愛的獨角仙、鍬形蟲之不同處。而透過球型劇場影片欣賞,也讓學習場景和學生縮短距離,更能清楚學習內容。同時,也輔以自導式的學習單,增加學子的學習效果。
談及此次到金門植物園辦理戶外環教活動,述美國小校長楊恭墉說明指出,實地觀察、探索、體驗、動手做是自然科學課程學習的重要過程。透過實地的觀察、探索,以發現自然的脈絡及關連;以體驗、動手操作,以驗證對科學的假設及瞭解科學問題的原因。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