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瞭望〉《金馬撤軍論》施明德30年不變的主張

發布日期:
記者: 報導。
點閱率:2,964
施明德的「金馬撤軍論」倡議金馬非軍事化、和平特區,引起廣泛的討論。(李金生攝)

施明德的「金馬撤軍論」倡議金馬非軍事化、和平特區,引起廣泛的討論。(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以「金馬是引信,亦是誘餌?遙送習總書記一束橄欖枝」為文,由時報出版付梓上市的新書,連月來在政壇和新聞界引起討論, 對曾站在反共最前線的金馬鄉親來說,更有一種穿越時空,今昔交錯的感想。
1994年,時任民進黨主席的施明德提出「金馬撤軍論」,與他進一步論述的「金馬非軍事區」、「金馬和平區」等主張,正如他自己所言的飽受朝野政客公然地責罵侮辱,當時也有不少鄉親憂心民進黨將放棄金馬,拱手相讓對岸,一時群情激動,議論紛紛。
其實,進入1980年代後,兩岸關係逐漸緩和。1997年7月1日至2001年間推動以「精簡高層、充實基層」為目標的裁軍法案「精實案」後,緊接「精進案」、「精粹案」陸續登場,也如施明德所指的「掌權者一邊攻訐我,一邊悄悄撤軍」,金門守軍從十萬大軍撤剩3000名,馬祖從全盛時期5萬駐軍撤剩2300名,實際呼應他瞭望兩岸的遠見。
1996年台海危機以後,金門的兵力部署銳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很難想像位於蜂腰地帶,具有高度戰略地位的瓊林圓環碉堡,以及一些第一線海防碉堡,曾由披上軍裝的「假人」駐守。筆者任職中時金門特派員時,即曾拍攝欺敵「假人」蹲在四管50機槍前的照片,引起國外媒體包括美聯社、路透社和共同社的關注。
如今,當年扼守慈堤的三角堡,也已搖身一變為海岸遊憩景點,兩岸遊客看著人工巢區的特色候鳥「栗喉蜂虎」覓食求偶,啜飲美味咖啡遙望對岸廈門,同樣讓人難以想像昔日碉堡四周遍布地雷,刁斗森嚴的肅殺氣氛。
2003年初春,施明德重返金門,在走訪彈痕累累的古寧頭北山古洋樓時表示,他提出的「金馬撤軍論」,大家只看到前半段「撤軍」,卻沒看到下半段的金門和廈門「兩門對開」的主張,未來金門應該開放走向特區化、非軍事化的觀光勝地,才有和平繁榮的遠景。他並表示,政府說要促進兩岸和平,又在金門部署軍隊,實施小三通,又把軍人派駐外島,根本是荒謬、矛盾和浪費的作法。
當時,施明德還打趣說道,他再來到金門時,特別帶了2套西裝,準備讓人丟雞蛋,未料未遭蛋洗,反而是被金門高粱酒給灌倒了。
施明德與金門有一段不尋常的緣分,曾在小金門擔任砲兵觀測官的他,因「台灣獨立聯盟案」曾被關押在做為國防部反情報大隊金門駐點的后浦「許文言洋樓」203室偵訊20幾天,再被送到警總繼續偵訊和判刑,開始他長達25年又5個月的「黑牢」生涯。
其後,施明德重返早年也是軍方招待所的許文言洋樓,表示作為白色恐怖的代表性建築,這幢洋樓應盡量保留,看著典雅宏偉的建築,他也想起當年同為軍官的張茂雄,也在洋樓內遭到關押和刑求。後來張茂雄曾任民進黨組織部主任,往事並不如煙。
施明德的1994年「金馬撤軍論」,曾引起軒然大波,包括陳水扁在內的民進黨高層相繼跨海消毒。事隔30年,他再以這本新書關注兩岸未來發展。封面上寫著:「台灣的政治領袖們,是時候了,我們必須從金門、馬祖徹徹底底全面撤軍,讓金門、馬祖成為非軍事區、和平區,拔掉兩岸最容易點燃戰火的引信,對中國全面避戰」、「台灣應向中國及國際社會遞出七十年來最具象、最誠摯的橄欖枝!」
在以巴開戰,加薩走廊烽火連天,死傷枕藉的此刻,又有多少他口中的台灣「政客」聽得進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