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沙龍》以心為墨 陳炳仁提筆揮灑寫千秋

書法、文章自成一格的陳炳仁。(林靈攝)
長時為報刊撰述,立論精闢宏深,於尺幅之內承載豐厚的題旨,讀來令人心感澎湃,沉靜大氣裡,又惻隱思辨,既有層次的開掘,亦展露思想的深度;對於文字,陳炳仁從不妥協的孜孜以求,力求千錘百鍊,表達精確。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他以集腋成裘、滴水成溪的力量,來完成自身所需的文學儲備,其著述數質兼具,是催生庸常生活的一種智慧革新,是一把打開困難之門的靈光之鑰,是浯島物事糾葛中極其重要的一筆。
以學補短 以勤補拙
童年成長在嚴母慈父的環境裡,「母親對我管教之嚴,一犯錯,必定是一頓打罵」,愛之深、責之切,往事歷歷,陳炳仁猶憶,「我多希望看到慈父,有他我就得救」;家中食指浩繁,生活甚為清苦,陳炳仁因此啟蒙較晚,高小畢業後,又為維持家中生計,不得不放棄學業,隨著父親亦農亦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曩昔醫療資源極度匱乏,親眼目睹母親在家生產、自力斷臍,滿手是血,「這樣的情景大家都經歷過」,深感父母一生含辛茹苦,將兒女拉拔長大,勞心勞力,實屬不易,陳炳仁再三強調,「百善孝為先,要孝順」。父親陳金水敦親睦鄰、熱心公益、扶危濟困,為了朋友兩肋插刀,陳炳仁坦陳受其影響甚大;「刻苦耐勞,克勤克儉」,將歷代傳家精神牢記於心,同時時刻銘記父親訓示,「勤能補拙,儉以養廉」,並將之奉為人生圭臬,陳炳仁直言,「我不敢逾越,也不敢違背」。
生平第一份工作,即是擔任陳坑村公所村幹事,「幹了六個月就解體、撤銷了」;第二份工作,前往民眾服務站任職,黨部給薪二百元,另兼任救國團幹事,一個月也有二百元,合計一個月四百元收入;民國四十九年,應聘至縣府安全室任雇員,當時薪餉一個月六百元。後經改制、納編,長達四十七年的公務生涯,於民國九十二年,由縣府參議兼政風室主任一職退休。
歷經「軍管」、「官派」與「民選」三時期,度過安全室、人事室(二)及政風體制三階段,先後追隨十八位縣長、十七位政委會秘書長、十六位金防部司令官兼主任委員……,「那時候,上面要求見微知著,任何地方、任何狀況都要掌握。」遙憶過往,經近半世紀的公門修行,有功無過,未曾受過任何懲戒,除吃苦耐勞,無怨無悔之外,「奉公守法,萬萬不能違法」。
筆墨寫作 自娛自樂
陳炳仁說道,寫作僅是興趣,且自己所寫所作,「不成文也不成章」。常年為《金門日報》撰述社論,時間長逾二十年,在此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人、也最令陳炳仁念念不忘的,便是縣籍主編顏伯忠;舊事悠悠,陳炳仁娓娓細述,兩人相知、相惜甚深,「那時他跑縣府新聞,每天都到我辦公室」,經顏伯忠鼓勵,陳炳仁遂嘗試提筆寫作,專注洞察生活細節,進而自發驅動、獨立發聲,從投稿「花絮」、「特寫」及至「文化園地」,寫作習慣於焉養成,陳炳仁由衷表示,「要感謝金門日報給我這個機會。」
「寫社論也有來由。」抽絲剝繭般,陳炳仁一一講敘,蕭筧民任《金門日報》社長時期,彼時縣長陳水在要求每一局處首長暨科室主管,每週需輪流負責撰述一篇社論,而其所寫社論幸蒙時任縣府秘書顏恩威多番鼓勵,令他由此萌生信心;其後,張春傳擔任《金門日報》社長期間,陳炳仁數度書寫專論投稿,張春傳一見稿件,便直接言明其筆調可用作社論,嗣後,更聘其為主筆室總主筆,且十足慎重地頒發聘書一紙。
「我怎麼能夠?」初始一度懷揣些許惶惑,「我自己是一無所有、駑駘的我」,然自謙「既無才又無德、何德何能」的陳炳仁,並未辜負一眾官長及友朋的愛護與期望,這麼一寫,便從民國八十八年寫到如今,二十多載春秋筆耕不輟,從未暫廢或懈怠;社論以外,其著述亦不時發表於《金門日報》副刊。
此外,不僅參與書法學會二十餘年,親身投入諸多活動,陳炳仁與其他書法同好齊應各鄉鎮公所與社區之邀,年年主動襄盛「新春揮毫贈春聯」活動,題寫春聯贈送地區鄉親,利用餘暇回饋鄉梓。提及自己的書藝,陳炳仁直言,「不入門,就是單純愛好」,他自認「天份不好、體悟不好、沒有這個才智」,其書藝實無依循任一章法,故其書作僅堪自賞。
陳炳仁說,自己既未拜過師,也沒練過帖,唯其公務生涯中,在府任職,往往以毛筆作稿批核,然其往昔部屬、同仁諸如張水團、張金石等人,而今皆為本縣書法學會要員、主角,甚至開班授徒、義務傳承,為中國傳統書藝作出貢獻。他進一步說明,本縣書法學會實為群英會,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書寫功力不凡、字體形式各擅勝場,令他深感佩服;該協會每每舉辦聯展及個展,或設班授藝,甚至走入學校、走進社區,長期深耕浯島書法田園,同時傳承弘揚書藝文化,冀望縣府宜多加支持及鼓勵。
文海擊浪 學河越波
在職期間,深覺學能與資歷之不足,陳炳仁積極充實自我,先是參加台灣「文壇函授學校」,兩年之間,他從教材、習作中提升不少知能;其後持續進修,透過面授與考試及格,取得國立政治大學空中行專畢業證書。民國七十二年,順利通過簡任職升等考試,「當時金門地區只有兩個人取得簡任法用資格」。
公僕之路上,他兢兢業業,克盡職責,走過橫逆,任勞任怨,一路大風大浪地歷練,冷暖甘辛皆有之,但凡使命必達、任務圓滿落幕,他又謙遜地認為,同心協力、團隊合作乃是一切成事的基礎和保證;對於諸多長官、同仁袍澤及鄉親的信賴和厚愛,他更是滿懷感謝。
凡事以「堅持」為要,陳炳仁強調,他做任何一件事,「行正走穩」,謀定而後動,絕不毛毛躁躁;個人事小,但為鄉親服務,「就要做好」。堅定不移,向前推進,步步為營,行穩致遠,務求善始善終、善做善成、穩行穩成;恪守「行正走穩、是非清楚」的初心和理念,在其近五十年的公職生涯裡,始終堅定不變。
其間,他也談及與《金門日報》千絲萬縷的淵源,始自報社自金城遷至金湖鎮成功庄那年,自此與歷任社長及同仁們結下不解之緣。任職於縣府安全室期間,陳炳仁負責辦理《保防月刊》,其後改為《警保月刊》,含括稿源的收集、撰寫、編輯、校對、發送等一應繁雜事項,陳炳仁直呼,該項工作任務對他這門外漢而言,簡直是千斤重擔,又因人力有限,他四處求教,亦不時親向報社編採印刷同仁請益指導、逐項深入,不論晝夜,因而與報社建立深厚感情,凡此種種,他牢繫腦海,「報社可以說是陪著我長大。」
心懷溫厚 長情如舊
自父親過世後,陳炳仁將父親生前長年居住的房舍,設為「孝親堂」,打造成私人文物館;「母親積勞成疾,罹病過世時,父親才五十歲,一度有人作媒,但他堅持父兼母職,從五十歲到一百歲……」,此刻言及父母,陳炳仁仍幾欲泫然。除為父親塑像,他完整保存父親使用過的各式物件,睹物如見人,一件件器物無不代表著他對父親的思念。他並將父親留下的扁擔、簑衣與算盤擺設於壁間,以這三件遺物訴述父親一生的故事——「一支扁擔拚生活,半襲簑衣作公益,計因果不計名利」。這一處私人文物館,雖未廣為對外開放,但向來熱心教育、支持辦學的陳炳仁,多次協助正義國小,作為該校走讀庄頭、戶外教學的學習場域。
從不喝酒,也不抽菸,不作無謂酬酢,陳炳仁但求生活規律;退休後的日子,日日讀報、寫日記,勤寫書法。至於兒孫輩的一張照片、一篇報導、一幅作品,他悉數視若珍寶,一一分門別類,列冊建檔,妥善存儲;夾頁之間,盡皆承載著記憶與人生,同時映射著保存者與被保存者的情感及思緒,這更是一大家子從青澀到成熟的無數細碎印記,情感上彌足珍貴的財富。
陳炳仁尤為感謝妻子,「我的家,重心是她,幸有她一心一意照顧家。」結縭數十載,侍奉公婆,養育兒女,操持家務,忙裡忙外,全數打理得妥妥貼貼,讓他無後顧之憂,得以全心全意地在職場上進取拚搏。「現在大家都去上班,回來就是張嘴吃飯。」、「十三個孫子,都是她一手帶大,身上揹著一個、手中牽著一個、懷裡還抱著一個,無怨無悔。」
年至耄耋,歲月的風霜染鬢塗頂,陳炳仁精神矍鑠,言語鏗鏘有力,重溫過往,侃侃而談,歷歷細節恍若浮現眼前。「活到老,學到老」,陳炳仁說道,有生之年,在世一日,不忘根本,求真求實,把握現在,向前邁進,「我會堅持下去」。歲月縫花,時光煮雨,總有那麼一些人、一些事,縱使在跌宕的生活裡兜兜轉轉,也定能經得起時間反覆地沖刷與淘洗;繁雜過後,風煙俱淨,眼前的長者眼裡有光煜熠,光裡映現著人性堅韌、若谷虛懷、心底通透,還有其全程以素筆著墨,細細勾勒,且行且惜的一路煙雨、一路風景。
陳炳仁小檔案
陳炳仁,1937年生,金門金湖人,國立政治大學附設空中行專畢業,國家公務員簡任、薦任升等考試及格。
歷任福建省政府政務委員、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委員、金門縣政府薦任股長、副主任,簡任政風室主任、參議,縣政顧問。曾任金門縣成功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金門縣成功陳氏宗親基金會董事長。
現為金門縣書法學會監事,《金門日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