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沙龍》心織筆耕落墨如鐫 洪明標樂游於藝

縣籍書畫作家洪明標。(洪明標提供)
在藝術的耕耘之路上,兼工多種書體、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的洪明標,既為求索者、亦是學習者,他從生活出發,以寫生為基礎,將自身拋入浯島的山林田野間,以自然為師,守常達變,經由長時積簇、層層積染,他以炭精筆的黑、畫紙的白,潛入土地的褶皺,滲入浪花的跳蕩,他以一幅幅畫作訴說和銘記著一段段不可忘卻的歷史沉澱。
以自然為師 積微成著
藝無止境、亦無捷徑,洪明標直言,「一步一腳印」,除師法自然、以書冊為師,他並屢屢透由參觀畫展汲取養分,又有兄長洪明燦的引領扶攜,不時關心、鼓勵和點撥,加之兄弟倆皆愛好寫生,往往輪流驅車前往浯島各處采風,各適其適,一起作畫;加入驅山走海畫會後,與一眾畫友同好驅入山巔、走入海隅,採集素材,對景寫生,海岸、田野、碉堡、古厝……,不僅作為寄託情感的載體,也是營造意境的符號。洪明標笑言,他特別偏好荒頹殘圮的破厝,歲月斑剝的光影痕跡,複雜交錯的層次肌理,對其寫生素描,「彷彿接受一種挑戰」。
「找到大自然這個老師,依照它的形狀,畫一畫、描一描。」非科班出身,不曾接受系統性的正規訓練,經由長期積累,由量變產生質變;以浯島為主要創作題材,「一來方便、二來熟悉」,一個聚落待上兩、三個月更是常事,日積月累、潛心靜氣地投身於此,從中蘊蓄紮實的素描基礎。綠野平疇,流光閃爍,樹被吹拂,海潮翻湧,展開畫冊,忘我投入,畫筆遊走間,拋卻一概紛擾與煩憂,「有時候回想,那一刻,蠻享受。」
猶憶彼時寫生緣起,洪明標表示,「印象很深刻」;2003年夏天,茅山塔下方海岸的礁岩上,在寫生簿本畫下第一筆,自此開啟在這島鄉的寫生步履。更早之前,於其就學各階段,在校期間均參與壁報製作;返鄉任教後,工作餘暇則用以臨寫書法。其後,版畫、水墨、文學等創作領域,洪明標皆有涉獵,並作為訴說故鄉情結的途徑與手段;「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將退休後的日常如此安排,洪明標認為,「讓生活有一些調劑,也對自己有一點交代」。
善學善思 自樂其樂
平時潛心習書,邊臨邊悟各式名碑書帖,吸收諸家之長,亦融入自我情愫,出新意於法度;尤好寫草書及隸書,自認大而化之的洪明標說,「我的字比較不受拘束」。他另師承台南知名版畫家蔡宏霖,由之走進版畫領域;洪明標說明,其創作以單色版畫為主,但疑因反覆出力、施力過大,一度引發肌腱炎,稍一動作即疼痛不已,洪明標不禁說道,「手都快斷了」。
近來全心投入水墨創作,洪明標表示,其於水墨創作的表現形式上,採寫生素描手法詮釋,同時借鑑兄長洪明燦水墨畫作之精髓,揣摩深研,探索沉澱,繼而持續埋首於繪事;其多幅畫作取景自住家附近、他再熟習不過的浯江溪口,而聳峙烈嶼最南端的南山頭山壁,在其水墨創作中,也佔有一席之地。
談及自己最為鍾情的寫作,洪明標娓娓細敘,其著述多為鄉野土地的呼喚、周遭親友的關愛、旅行參訪的記遊篇章,除見諸於報端,陸續出版數本雜文、散文,最新著作《島鄉詩影》古典詩集則於日前出版;由於年歲增長,喜歡讀讀古詩詞、喜歡讓生活有些詩意、喜歡「推敲」的樂趣,「靈感來了,就寫成一首詩」,他嘗試以直白的語言去玩寫、以貼合近體詩的格律去習作,幸因如今網路資訊通達,遂順利完成逾百首詩作。
「一個人的時間有限」,隨著創作實踐的增加,深嗜的興趣和鑽研的精神未曾稍歇,長期孜孜以求的洪明標,積稿盈筐,其各階段創作亦呈現不同面貌,然俱是其所聞所見、所思所感的真實映照,既滲透著歷史的積澱與哲理的體驗,更蘊涵著時代的精神與理想,又猶如一種人生意趣的投射,始終「自樂其樂」,看似平淡卻彌足珍貴。
耽情於藝術、游弋於文學,自謙翰墨功力不足、不是寫作的料子,洪明標泰然接受每個階段的自己,虛心接受批評,不斷地去攀登、去跋涉,他躬體力行、亦恭而理敬,在浩闊無垠的藝文長河中搏擊前行。
筆墨攢簇 一步一腳印
大學時,「省吃儉用,就是為了買書」,喜好閱讀的洪明標,就學時期常跑圖書館,而今家中積蓄大量藏書,尤以藝術、文學為最大宗。他認為,無論詩詞、小說抑或散文,「都可以讓我們得到很多啟示」,洪明標悠悠吐露,「生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翰墨飄香的書頁中穿行,每一個文字都是嚮導,引領我們找到生命中的廟宇和殿堂,得以尋見精神上與內心深處的情懷歸屬。
「走到這個年齡、這個階段,要做一點事,不要讓時間浪費掉」,生活的腳步適宜自在從容,但洪明標對於藝術創作的自我要求依然不懈,「有時候,為自己找作業」│或因時疫而心有觸動,或撫今追昔生出萬千感慨,抑或以各展覽題名試作藏頭詩,甚至在每一次國內外旅遊中,隨身攜帶寫生簿,以素描方式記錄所見之景。
日復一日,一筆一劃,依循本心,安靜打磨,一道道手繪線條,一處處細節之美,長年累月,層層堆疊,徐徐鋪展,洪明標從日常裡的塗抹、積攢、盤桓出厚度與質感。一貫地將自己的創作之路視為「學習的階段,摸索的過程」,浯島一應物事均為其創作的靈感、寫生的參照;置身於自然,同時直面自然,洪明標以自然為師,寫造化之道,並從具象裡概括暨提煉出抽象,其畫筆每到一處,皆成一景,每景一成,皆喻有情。
文如其人,畫也如其人;那些幽若盤絲的家園記憶,於其筆下,始終保持著一種詩意的視覺闡釋,一種滿蘊深情的回望,那些細節所包含的張力、真實與深刻,交替著穿越時光的漫長,一如浯江溪水恆常粼粼,卻幽微地流溢出一些隱喻和預言的味道│原來有些物事,不容錯過的瞬間,終是此時此地、獨一無二的存在與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