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沙龍》洪松柏作品賞析

洪松柏書法作品。(林靈攝)

洪松柏書法作品。(林靈攝)
國內書法名家蕭世瓊、鄭正慶曾推許洪松柏筆意自然練達,儒雅秀逸,書卷之氣通貫全篇。縣籍書畫作家洪明燦於〈澄懷觀藝書法展〉一文中指出,洪松柏三幅全開的行書,體勢端整,走筆流暢,那是他多年來在行書範帖上耕耘的結果。洪明燦另於〈大漢隸法〉提及,洪松柏的兩幅對聯:「行修百名立;理得則心安」和「少言不生閒氣;靜修可以永年」,是以清代書法家鄧石如的筆意揮就,筆法溫厚,字體寬博,有坦蕩氣象。
洪明燦亦於〈筆墨隨心│洪松柏書法首展序〉敘明,洪松柏該回作品,大致有下列幾種表現型態:其一是臨摹的書寫,重點擺在吳昌碩的石鼓文和鄧石如的隸書。前者他採直接節臨石鼓文的手法,以六尺長軸寫四連屏,字體大而飽滿,很有氣派,能將石鼓寫得如此筆酣墨暢,氣勢寬博並不容易,可見其平日下的功夫的確非淺。該回作品雖不見臨寫鄧石如的大幅篇章,但鄧的筆墨痕跡,已在有意無意之間,融入其他書體的創作裡。
其二是掛軸行草書,洪松柏的行草素有口碑,他在民國89年與張君玉的雙人書法展時,即表現不俗,顯露出眾才華。他早年勤習王字,蘭亭、聖教遍臨多通,奠定其飄逸瀟灑,帖意十足的行書根柢,後又加入晚明王鐸的行草,運筆用墨愈見放逸,筆力使轉奔放自如。之後他又留心碑版文字,投注大量的心力於清人碑刻書體的研究上,如今他已能將碑版的石刻趣味,不著痕跡的融入到行草的表現上,給了原來的字體添加了「澀進」的元素,多了些樸茂厚重的味道。
其三是靜思語的書寫,靜思語出自慈濟功德會證嚴上人金言,這回他更以「小品」條幅形式,寫了為數頗多的靜思語錄,一則彰顯他的生活趣向,另則藉之宣導,啟迪感化人心。這類小品內文率以小、中行草揮就,惟在主題字上,則視畫幅需要,或篆、或隸、或行、或草,隨機應對,不拘一格。其四是瓷器題字,該回展出的陶瓷題字為數不少,看到他能就瓷器的形狀,位置的大小,斟酌出相對應的雋永語詞,妥善穿插,巧妙安排,充分反映出其慧心與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