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后沙村史贈泉州 許木進、許子能攜書赴陸交流

發布日期:
記者: 高凡淳/綜合報導。
點閱率:998
許木進接受泉州電視台採訪。(許木進提供)

許木進接受泉州電視台採訪。(許木進提供)

許木進、許子能,攜「后沙村史」前往泉州進行贈書參訪交流。(許木進提供)

許木進、許子能,攜「后沙村史」前往泉州進行贈書參訪交流。(許木進提供)

許木進、許子能,攜「后沙村史」前往泉州進行贈書參訪交流。(許木進提供)

許木進、許子能,攜「后沙村史」前往泉州進行贈書參訪交流。(許木進提供)

后沙村史編輯小組成員許木進、許子能等2人,日前攜帶「后沙村史」前往泉州進行贈書參訪交流活動。並參與泉州許氏宗親總會於泉州清源山賜恩岩開閩許氏宗祠舉行的冬至祭祖活動。
后沙村史編輯小組表示,「后沙村史」在編輯過程中,為蒐集掛印鎮朔將軍許盛家族的資料。在疫情發生期間,成員無法親自前赴泉州蒐集資料,乃透過泉州許氏宗親總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許晉暨泉州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張亞輪的協助。從總兵官許盛府邸前的「許厝埕」現地勘查及泉州府志文獻紀錄中整理,發現大量有關許盛家族的資料。攫取相關資料,在「后沙村史」內專節敘述,豐富村史內容,留下彌足珍貴的家族歷史資料。
提起與泉州許氏宗親總會深厚的宗誼,應追溯自2017年參加金門旅台許氏宗親會廈漳泉四日參訪活動,前往泉州市拜訪泉州許氏宗親總會,與宗長們交流。赴清源山賜恩岩開閩許氏宗祠祭祖,參訪華僑大學與泉州名勝景點等。泉州許氏宗親總會復於同年受中華金門旅台許氏宗親會理事長許火獅之邀,前來寶島參加該會第四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活動,同時拜訪北部地區許氏宗親會與旅遊,結下深厚的宗誼。
后沙村史編輯小組表示,泉州許氏宗親總會在泉州市清源山賜恩岩開閩許氏宗祠舉行冬至祭祖活動。當日寒流來襲,山上溫度僅有5℃,天氣非常寒冷。但仍有海內外、省內外宗親一千多人精神抖擻,齊聚在宗祠內外。在鑼鼓喧天,香煙繚繞,鞭炮聲響中祭祖,裔孫敬獻三牲五果,循古禮儀式完成祭拜大典。
泉州清源山賜恩岩開閩許氏宗祠奉祀唐朝許稷公,公生於唐大歷七年(公元772年),唐貞元18年(公元802年)高中進士。唐德宗重用他為中書舍人知制誥,恩師權德輿安排他為殿前侍郎(副部級)參政議政。唐憲宗任命他為給事中官職,後憲宗沉迷神佛,不聽諫言,被貶江陵縣令,再調任衡州刺史。公元821年告老返鄉。憲宗念其安邊靖土有功,將泉州清源山左峰賜與養老,稱賜恩山。
泉州許氏宗親總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許晉在祭祖懇親大會中除感謝宗親的蒞庭指導外,並表示開閩許氏宗祠自2006年12月23日起舉辦祭祖慶典活動,迄今為第十八屆。期中第十五、十六、十七屆因疫情關係,為防疫需要,小規模辦理。今年疫情緩和,才擴大辦理,邀請海內外宗親前來參加。開閩許氏宗祠前身為唐刺史許稷公祠,1948年重建,現列入泉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后沙與泉州許氏 清代往來密切
「后沙村史」作者許木進除在祭祖懇親大會中,將村史著作贈與泉州許氏宗親總會外。同時在致詞中表示,后沙清代鎮朔將軍許盛,於清康熙34年稱病告老還鄉,即歸返泉州總兵府邸長住終老。清康熙40年,康熙帝在泉州市仁風街建有許盛石坊(俗名許厝坊)表彰其矢志忠貞,忠勇為國的政績。目前在泉州市鯉城區仍留有「許厝埕」地名,據稱因清朝南贛總兵許盛的府第建於此,故稱「許厝埕」。可見金門后沙許氏與泉州許氏在清朝時期,即往來密切。
祭祖懇親大會結束後,泉州許氏宗親總會特別安排宗親工作人員許麗紅為嚮導,引導參觀「許厝埕」。許麗紅表示從小她就在「許厝埕」長大,對許厝埕地理環境非常熟悉,目前有很多政府機關在此處辦公,也有部分許氏族人住在巷子內。整隊人馬由花巷進入,接續是新路埕、許厝埕,一條巷子有三個名稱,算是很奇特的。這條巷子,除了政府辦公房舍外,都是低矮的舊房子,但也有更新過的。從清朝康熙34年,距今已有328年,已難見到總兵府邸當初的原貌,也見不到遺址,只留下「許厝埕」地名,供知悉此段歷史的後人憑弔。
另外也帶領參觀泉州古剎開元寺、弘一大師(李叔同)紀念館、文廟(孔廟)等名勝景點。對景點的緣由、來歷、特色,如數家珍,逐一介紹,真是一趟知性文化之旅。
泉州自古以來就是文化古都,很早之前就接觸海外民族,保留異族多元文化,和睦共處。也因海路方便,商賈絡繹於途,促成經濟發展繁榮。現存的清真寺、錫蘭王子史蹟等都足以證明與海外往來歷史。泉州昔時是鄭和下西洋船隊的出發地,現今是一帶一路海路的出發點,可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具有發展潛力,所遺文化是可以深度旅遊的城市。
訪談台金冬至祭祖 由泉視播出
泉州許氏宗親總會冬至祭祖大典活動,是地區的大事,深受在地媒體的重視。連泉州電台新聞記者都到現場採訪,知悉后沙村史編輯小組成員從台灣金門前來祭祖,特別訪問台灣冬至祭祖的情形,在泉州電視台播出。在這趟泉州拜訪與祭祖中,見到各地宗親熱烈前來參與,與之互動邀約互訪,加強交流。真正體現「天下許氏一家親,血脈相連永相繫」的真諦。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