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藝文沙龍》如歌的行板 詩意的靜謐──畫家許玉音

發布日期:
記者: 林靈/專訪報導。
點閱率:974
縣籍畫家許玉音。(許玉音提供)

縣籍畫家許玉音。(許玉音提供)

「心為畫境,畫即我心」,透由點與面的生發交融,線與色的混合交錯,一幅幅靜美幽遠的畫作,藏蘊著許玉音深厚的現實觀照和文化內涵,以及其內心深處的沉靜和自悟;其畫作充滿敘事性,又如流動的旖旎夢境,南風薰薰,流光粼粼,多飲,足以讓人沉醺。
美學基因渾然天成
提及自己與藝術的深緣,許玉音猶憶,兒時與母親返回古崗探看阿嬤,極善女紅的阿嬤,一手精美細緻的針線活兒,還總不吝於對她的讚美,「畫圖畫得很好,跟妳媽媽一樣手巧」;許玉音不禁揣想,自小喜愛繪畫,繼而走上藝術創作之路,許是遺傳了阿嬤與母親的美學基因,加之阿嬤對她的殷殷鼓勵。
國中畢業,經美術教師王金國引導,許玉音赴台就讀復興商工美工科,其後再入國立藝專、主攻油畫創作。國立藝專求學期間,獲多位恩師點撥,藝專畢業後,許玉音專情於繪事,陸續師事多位當代名家,從中不僅為其提供了重要給養,更讓她漸次積累深厚的藝術底蘊。
浯島為其藝術之根、心靈之魂,許玉音認為,金門的靜謐非常適合創作,亦與其個人屬性極為契合,「無論描繪金門任一景色,畫面中總帶著與世隔絕的寧靜」;浯島金門作為其情感與靈感的根脈和源泉,以至於其畫作中的一屋一瓦、一草一木,以及風土人情、物候景觀,不僅為其眼見,更是其心識,悉數飽含深情,每一幅畫作俱為其靈魂棲息之地,內裡熠熠生輝,纏綿蘊藉,細節充滿。
除卻金門傳統聚落、閩式建築中的紅磚紅瓦、燕尾翹脊,許玉音說道,她也挺喜歡馬祖的石頭屋;「我喜歡老東西,會收藏民藝品」,經時光浸潤、幾經流轉的老物件,鐫刻著歲月的留痕,同時承接歲月留下的美感,既是某些未知的故事集合,又閃現著人間的煙火、歲月的榮光,許玉音由之深受吸引。
創作即療癒
喜歡寂靜勝過喧囂,許玉音表示,「家中的畫室是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從最初的起稿、素描、修改、上色,都是一個人安靜地完成作品,像極了自我修練」。勤研不息,求索不止,感受人生之真,探索藝術之誠,創作如斯,一種近乎宗教性的活動,一如修道者的虔心;她亦不諱言,投身藝術創作,反覆琢磨推敲,不僅得長時真誠而坦白的直面自我,還得耐得住寂寞。
不湊迫、不侷促,順著生命之流,將每一段當下的人生經歷,或張揚或深沉的情感,加以積累和演化;空間的回憶,時間的凝結,物化的思維,她順手擒來,隨處生發,許玉音將其盡數以朗淨之筆畫下。從寫實過渡到具象,直至內在意象的表達,「超脫形的束縛,恣縱意的奔馳」,她不懈地探索積澱,不僅致力於讓可見的部分重見,她更意欲讓不可見的部分轉化為可見。
油畫創作之於她,是摯愛、也是靈犀,許玉音直指,創作是一帖療癒良方、一劑撫慰之藥,於詮釋自身思考和心緒的過程中,日常裡的一切紛繁、蕪雜與沉重,全數被摒棄在創作之外,她專注於以色調的多聲部變調地演奏著高低錯落的絢素樂章。
筆端蘊化詩意
一路紮實淬鍊,不只尋求視覺經驗和思考途徑的多維度拓展,許玉音也接觸禪修、投入禪修,探討生命歸屬,體會無常生滅;她同時在油畫創作中加入東方意蘊,畫裡畫外,在在傳達其意識形態,更是其最直接的心性表現。而他人眼中再普通不過的尋常一瞥,都是許玉音的美之溯源,她將眼中所見與心中所感合而為一,並經由筆端蘊化出詩意,以一幅幅創作承載靈魂深處的精神守望。
笑說自己「不學無術」的許玉音,對於茶道、咖啡、手工皂等,皆有相當程度的投注與研究,亦是其日常興味所在;她長期而深入地潛心鑽研、傳習延展,她將藝術與生活緊密相聯,又與人性修養相互融合,她以藝術篩選同時淨化了真實生活,隨之將其釀成醉人的春醪,致使生活豐沛而充盈,清淨無染,暗香浮動。
見畫,也是見人、見己,其畫作寧靜一路,一路撲卷,是其情感和智性的流露,又是她的眼睛、她的耳朵、她的心臟;無論是行旅時的靈光所現,抑或是觀景後心中的反覆揣度,既有萬物的鏡身,亦是天地的縮影,其中印象和意象雜糅、具象與抽象交匯、現實和超現實相貫穿、浪漫和夢幻相牽連,又有生之悲歡、時之冷暖等百般況味,林林種種對於當下片段的匯融與銘寫,繼而生發出一種獨特的根植於綿密事理與日常細節之上的磅礡詩意。
手能從心,純而後肆,描繪一個故事,紀錄一刻風景,悅己而至悅人,許玉音為美傾心,或疊加厚塗,或透明罩染,透由筆刷與刮刀的交替,她在畫布上講述對於某一理想彼岸的瞭望與追尋;她的筆下流溢波光,處處生境,其間一派恬然的靜謐之象,一副遺世出塵的空靈,一股純然的清遠,盡皆透骨入髓,像似一碧水煙,馨馥幽微,如雨相潤,如風相隨。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