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帝洋樓修繕獲獎 陳福海:重視古蹟修復後活化效益

金門縣歷史建築「張文帝洋樓」近日因修繕獲中央頒發優等獎殊榮,文化局將獎項獻獎給縣長陳福海。(陳冠霖攝)
金門縣歷史建築「張文帝洋樓」近日因修繕獲中央頒發優等獎殊榮,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辦理第23屆公共工程金質獎頒獎典禮,由本縣文化局長呂坤和代表領獎,並於日前縣務會議上將獎項獻獎給縣長陳福海。
縣長陳福海表示,古蹟歷建不僅要重視修復品質,更重視修復完成後活化效益,故本縣積極辦理多場活動,如攝影活動、傳統表演藝術傀儡戲推廣、金門傳習,並於洋樓內辦理各式文化資產相關展示,如糊紙工藝展、大木結構展等,一樓現也成為民眾讀書空間,更有多位民眾表示於洋樓內讀書特感溫馨,希望圖書館能永遠進駐洋樓,在一系列推動下,使洋樓活化成功,大受民眾好評。
文化局表示,「金門縣歷史建築沙美張文帝洋樓修繕暨活化工程」獲「第23屆公共工程金質獎」,為本縣第一棟文資修復獲此殊榮,代表中央對本縣文資修復品質給予極大肯定。本工程於107年完成規劃設計,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縣府攜手推動下,於108年啟動修復工程,在文化獎得主沈富春匠師帶領的團隊,歷經三年修復,終於111年修復竣工,並於112年申請金質獎,委員於10月3日來金實地審查。
文化局指出,本次工程有兩大創舉,首先改用評選方式擇出優良廠商,其次,工程期間,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支持下,辦理多次匠藝推廣活動,也是本縣第一次將冰冷的修復工程走入民眾與學童生活中,獲得極大好評。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因考量金門文化資產數量不少,局長呂坤和希望文資局在金門有個辦事處,所以規劃前說服文資局,由他們出資修建使用。108年9月9日文資局與縣府簽約,將本洋樓設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金門辦事處,和縣府攜手保存金門珍貴文化資產,並同意全額出資修復。後隨中央政策轉變,於本年初將修復完成的洋樓委由金門縣文化局接管,目前借給金沙鎮圖書館,未來將作為文化資產人才培訓基地。
民國81年金門戰地政務解除後,部隊撤離,張文帝洋樓借給張氏宗親暫時居住。民國87年張文帝女兒張惠英委由沙美基督長老教會代管。民國105年張惠英有意將洋樓捐贈予金門縣,後經大地吳友鏗協助,完成洋樓捐贈手續,陳福海縣長當時還親自赴南洋表達感謝,是金門第一位有意捐贈房產給公部門的華僑,也是第二位完成捐贈者(第一位捐贈者是大地吳心泉宅的吳友鏗兄弟),金門縣政府為感謝張惠英女士無私奉獻,遂於民國108年委由金門縣文化獎得主沈富春匠師進行修復及再利用工程,於民國111年修復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