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傳承移民敘事 海外文物返鄉連結星洲與金門情感

發布日期:
記者: 陳麗妤/金沙報導。
點閱率:982
字型大小:
在金門縣政府陳福海縣長積極連結、回饋海外鄉僑的政策下,臺灣師範大學USR計畫團隊主持人江柏煒教授,日前率領研究團隊赴新加坡,協助整理、清點「新加坡浯江公會」、知名書法家許允之、畫家薛永麥等相關文物,並攜(寄)回部分捐贈文物:許允之文物捐贈,中為其長孫許國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USR計畫團隊提供)

在金門縣政府陳福海縣長積極連結、回饋海外鄉僑的政策下,臺灣師範大學USR計畫團隊主持人江柏煒教授,日前率領研究團隊赴新加坡,協助整理、清點「新加坡浯江公會」、知名書法家許允之、畫家薛永麥等相關文物,並攜(寄)回部分捐贈文物:許允之文物捐贈,中為其長孫許國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USR計畫團隊提供)

浯江公會文物捐贈(右起楊素萍、蔡旭東、江柏煒、李志遠主席、陳佳模、許國振、楊素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USR計畫團隊提供)

浯江公會文物捐贈(右起楊素萍、蔡旭東、江柏煒、李志遠主席、陳佳模、許國振、楊素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USR計畫團隊提供)

薛永麥先生畫作捐贈(薛蘇南、郭佩麗夫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USR計畫團隊提供)

薛永麥先生畫作捐贈(薛蘇南、郭佩麗夫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USR計畫團隊提供)

金門是重要僑鄉,海外移民所遺留下來的文物,見證了金門的海外移民史。在金門縣政府、縣長陳福海積極連結、回饋海外鄉僑的政策下,臺灣師範大學USR計畫團隊主持人江柏煒教授率隊赴星協助整理、清點「新加坡浯江公會」、知名書法家許允之、畫家薛永麥等相關文物並攜(寄)回部分捐贈文物。不僅捐贈文物的旅星金僑樂見文物返鄉,未來也能藉以讓百年前的移民敘事得以重新被看到,同時更讓僑鄉的現在進行式得以延續傳承。
金門是重要僑鄉,再現了早期全球化的遷徙歷史,除了受到海外僑匯經濟的影響外,事實上移民也將華人文化帶至東南亞各地,進而開枝散葉。這些會館或個人所遺留下來的文物,見證了金門的海外移民史,也呈現了華人藝術文化的豐富多元。
然而,因為各種因素使得這些文物無法留在當地,捐贈回金門成為文物重獲新生的方法。在金門縣政府陳福海縣長積極連結、回饋海外鄉僑的政策下,臺灣師範大學USR計畫團隊主持人江柏煒教授率領研究團隊日前赴新加坡,協助整理、清點「新加坡浯江公會」、知名書法家許允之、畫家薛永麥等相關文物,也郵寄或攜回一部分的捐贈物品。未來這些文物經過評鑑之後,將入藏於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庫房,部分也會在經過專業修復及策展研究的引導之下,盡快與社會公眾見面,讓這些物件向大家訴說史詩般的移民敘事。
臺灣師範大學USR計畫團隊說明指出,首批文物是由新加坡浯江公會所捐贈。浯江公會的前身是「金浯江」,它是以地緣(金門)、業緣(駁船業)為主的鄉團,成立約於1870年代,是昔日出洋鄉親們相互扶持的組織。1950年代,浯江公會的互助部曾幫助眾多鄉僑身後事,受到極大的肯定,其也在1970年代初期曾倡議籌建金門華僑之家,對冷戰時期的故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現任主席李志遠、董事陳佳模、陳成欣、洪建國等的支持下,浯江公會將昔日紀念品、舊照片、文書、棺屏等捐回金門。這些物件不但說明了昔日這個新加坡金門社群代表性組織的互助歷史,也可展現與金門故鄉的多層面聯繫。當年被父親李皆得(也曾任浯江公會主席)帶進會館的李志遠主席說:「這些文物的返鄉,能夠說明我們從金門來,也能讓金門的年輕一代了解當年南來生活的艱苦及奮鬥精神。」
而個人文物部份,出生於金門後浦南門的許允之(1890-1960)文書,也是一批價值極高的文物。他於1910年首度南來新加坡,翌年開始遊歷荷屬印尼泗水、吧城(雅加達)、井里汶等地。1915年許允之的母親過世,他回鄉奔喪。1918年任金門縣立學校教席,並於1920年被推舉為金門俱樂部的主席,這段時間留下大量關於金門的詩作或文章,包括太武山、金門城嘯臥亭、魯王墓等地的詠詩、遊記。1921年春開辦金水學校,是當時金門教育界重要名人之一。1924年,他重回新加坡,進入華商銀行工作,任秘書之職。1933年華商、和豐、華僑三間銀行合併,更名華僑銀行(OCBC),被留任中文秘書之職,並一直做到1960年辭世,在銀行界任職超過36年之久。這段期間,他留下大量的書法、文書,也為華僑中學「國專館」、華僑銀行、許氏總會題字,在新加坡享負盛名。二次大戰前夕,許允之與郁達夫、許維舟、林學大等南洋文人交往,也互贈書法或水墨。
該計畫團隊主持人江柏煒教授指出,許允之的長孫許國振先生(金門會館董事)雖受英文教育,但用心保存祖父留下來的文書,並妥善保存了幾十年之久,非常了不起。經過近十年討論後,除了部分文物捐給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外,他決定將許允之的主要文書捐回金門,讓這位曾貢獻於金門教育界、發光於新加坡文壇的祖父能讓更多人認識。許允之作為一種晚清至民國初年之際、從金門到海外的文人類型,他的文物可以讓我們了解文化史的豐富面向。
另外一位捐贈文物的是薛永麥(筆名施伍,1906-1984)的兒子薛蘇南先生。薛永麥出生於珠山富裕的華僑家庭,青年時期赴廈門美術專門學校學習,又在廈門大學獲得文學士學位。旋即負笈呂宋,到馬尼拉菲律賓大學美術院深造。1930年代初期,他學成返鄉,於珠山小學任教,致力於美術及教育工作,並擔任《顯影》僑刊主編。1934年他受選為金門中學校董,兼《浯江月刊》總編。在家鄉的時光,為本地培育了不少人才。1937年,他南渡新加坡,任多所華校教席,並經常於《星洲日報》、《南洋商報》等投稿,以施伍(五)、南鰲、林似吾等筆名發表創作,頗負盛名。
江柏煒教授也補充說明,薛永麥遊歷各地,包括馬來半島各地、東馬砂拉越、印尼群島等地,留下了不少畫作。晚年的他,思念闊別半個多世紀但卻無法再回鄉的金門,畫出兩幅略有不同的「珠山遠眺」,一幅存在大兒子薛馬嬰(已故)家,一幅則收藏於二兒子薛蘇南家。他用印象派式的畫風,回憶了他童年時期的家鄉,令人感動。
薛蘇南先生十分珍惜父親的畫作,決定以母親林彩娥(已故,後浦北門菲律賓華僑家族,曾任金門公學校教師)與他的名義,將近300幅的畫作捐回金門,期能未來有實體展示及線上美術館的建置。薛蘇南說:「父親出生於金門,晚年日夜思念金門,這些作品的返鄉並能得到永久的保存,我相信是父親所樂見。」。
綜合上述,臺灣師範大學USR計畫團隊也進一步指出,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未來將轉型為金門博物館,海外移民家族及其文化是金門故事不可缺少的部分。從移民的角度來看,這些文物的返鄉連結了金門與新加坡,也是全球地域學的具體再現。文物的返鄉、永久保存及未來的策展,可以讓百年前的移民敘事得以重新被看到,也讓僑鄉的現在進行式得以延續傳承。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