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獎精選作品文化局展出 歡迎前往欣賞

「2023中山青年藝術獎巡迴展」,在文化局展出至1月24日,圖為油畫類中山獎得主廖敏如作品《在迷途擱淺》。(許加泰攝)
國父紀念館與金門縣文化局共同主辦「2023中山青年藝術獎巡迴展」,在文化局展出至1月24日,一共展出包含水墨、書法及油畫3類精選得獎作品32件,文化局局長呂坤和歡迎大家前往文化局展覽廳欣賞作者精萃的藝術作品。
「中山青年藝術獎」徵件競賽,係鼓勵年齡20至45歲的年輕藝術家創作發展。徵件類別分為水墨、書法及油畫等3類,經過初審及複審兩個階段,選出得獎者共37位,包含水墨類13名、書法類12名、油畫類12名。今年3類首獎(中山獎)得主分別為,油畫類廖敏如《在迷途擱淺》,水墨類曾霆羽《貳貳老》,書法類葉宗河《篆書詠茶聯》、《陸龜蒙詩》,得獎作品,除於國父紀念館展出,也於金門縣文化局及花蓮縣文化局美術館延續辦理巡迴展。國父紀念館也協助中山獎得獎者與畫廊協會媒合,持續參與藝術博覽會活動,以鼓勵青年藝術家持續創作。
油畫類中山獎得主廖敏如作品《在迷途擱淺》。創作者自述此作品採用灰色調描述憂鬱的狀態:我的身心正在擱淺,他們倒下了,倒在我回憶的岸邊,我的情緒該吃藥了,近期遭逢許多病痛讓我感受到對生活的乏力與空虛,我動彈不得,於是我把悲傷放進畫裡,讓作品替我釋放悲傷。
油畫類評審黃小燕教授感言表示,2023年的中山青年藝術獎,清一色的幾乎都是具象風格的作品。其中包含了寫實的、寫意的、影像拼貼的、古典的,或是超寫實技巧。除此之外,因為具象的風格也容易窺見創作者想要敘述的故事或是內心獨白。今年選出的作品,幾乎都沾染了這種蒼白與孤獨的意味,或許經過了三年的邊境封鎖,人們才剛剛練習著準備踏出禁錮之地,脫離舒適圈的確需要勇氣與動力。也因此,本屆所呈現的風格或技巧,符合了人類經過了幾年的自囚心態,逐漸想要展翼的那個「節點」。既不保守,也無創新,而是在安全範圍內,努力的琢磨「繪畫技巧」。所以,以平面繪畫的技巧以及消耗的繪畫時間來看,本屆作品無疑是細緻的、嚴謹的,甚至緩慢地完成其敘事內容。如此風格集中的優勝作品,是好事也是壞事。形成一個徵件比賽風格或許是好事,繪畫語言的單一口味卻是壞事。姑且稱之為繪畫的保守與奔放之間的那個轉折點,未來如何也靜待時間來證明了。
水墨類中山獎得主曾霆羽作品《貳貳老梗一直播主、瞎摸象、社會學》。創作者自述近年因工作往返兩岸,在故鄉與異鄉的來回奔波中,感受到文化脈絡的諸多相似與社會發展的不盡相同,在不同情境的切換中,嘗試融入時不免出現隔閡感,久久回望時偶有的出現陌生感,這種往返兩地的身體經驗就是一種「出神」的狀態,置身事外卻又回望肉身,一個遊移於「我們」和「咱們」兩個同溫層裡的他者。劃開兩個同溫層則是一片未結之界,時而水平如鏡,時而微波粼粼,時而蒼蒼茫花、時而波濤洶湧,在如此變幻莫測的天象中,兩方同溫層懷著複雜且巨量的情緒與想像眺望彼此。結界也劃出了個人理解世界的界線,同溫層的人沉浸在己身熟悉的數位信息之中。而那些幽居山林之中的老梗們做出恰似個人主觀的意見反饋,實則為同質化的群體反應,我說一,你說一;你說二,我說二的連漪效應,一如阿多諾在「文化工業」中所提及的『偽個別性』那般的風景。
水墨類評審李貞慧教授感言,獲得「中山獎」的作品《貳貳老梗》,創作者曾霆羽在頻繁來回兩地轉換移動的生活場域經驗下,於作品中將空間置換及身體感知上的回應,代入整齊而凜冽的金色箔面空間;似是而非的兩岸林木,如同將逝去與現狀進行了揉捏,曲折堅挺的枝幹線條,則承載了自身與社會型態、文化異同的交互糾纏裡。在山林的筆墨與層疊重複的運作中,提出了疑問,也表達了看法,是一件寓意深遠可細細咀嚼的優質作品。
書法類中山獎得主葉宗河作品《篆書詠茶聯》、《陸龜蒙詩》。創作者自述以行草表現陸龜蒙詩一首,希望透過筆墨之乾濕潤燥表現節奏感。戰國楚文字結構因勢生形,體勢左傾右伸,字體流美與筆畫飛動,充分展現出變化多端、筆法流暢之特色,試以近日臨寫所得書寫詠茶聯,期望表現出楚文字的動人之處。
書法類評審林俊臣副教授感言,書法就是一門需要長時間浸淫才能嫻熟的技藝,更是文化、氣質、藝術企圖的綜合呈現,故而參賽的青年書家愛好者,需儘早體悟從事書藝的奮鬥目標。綜觀此次參賽作品,獲前三名者以能於某字體之用筆嫻熟而能變化者為優,而兩種字體的搭配尤以展現一動(楷、篆、隸)一靜(行、草)者更為可觀。
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指出,國父紀念館自建館初即以辦理「全國青年學生書畫比賽」支持藝術發展,共辦理38屆,而自2016年起設立「中山青年藝術獎」,今年已邁入第8屆。該館多年與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合作,今年應畫廊協會持續邀請參加「2023台北藝術博覽會」,中山獎得主的作品獲得藝術界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