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連繫鄉親凝聚鄉心 鄉訊人物薈聚鄉訊宴回首來時路

發布日期:
記者: 莊煥寧/專題報導。
點閱率:2,389
字型大小:
台北鄉訊宴,前排左起許奮鬥、洪俊義、楊筑君、黃平璋、古月、陳龍安、呂坤和、楊樹清、許亞第、楊瀛谷、邱翌瑄。(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提供)

台北鄉訊宴,前排左起許奮鬥、洪俊義、楊筑君、黃平璋、古月、陳龍安、呂坤和、楊樹清、許亞第、楊瀛谷、邱翌瑄。(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提供)

2008年,鄉訊人物聯誼會成立,創會會長洪俊義(前右4)與後來接任會長的王水衷(前右1)、楊筑君(前右3)、李台山(後右6)留影。(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提供)

2008年,鄉訊人物聯誼會成立,創會會長洪俊義(前右4)與後來接任會長的王水衷(前右1)、楊筑君(前右3)、李台山(後右6)留影。(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提供)

《鄉訊》別冊。(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提供)

《鄉訊》別冊。(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提供)

  「連繫鄉親,凝聚鄉心」,「遠鄉近情,一些人一些事」,在鄉訊人物黃平璋、許奮鬥召集,作家楊筑君、楊樹清、許績勳(酷子)主持下,鄉訊人物回娘家,共同傳下鄉訊這盞燈!
 3月8日,鄉訊人物回娘家,再催生「金門鄉訊同學會」。歡聚這一天,銀髮歲月上學去,楊筑君(牧羊女)考取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學系放榜日,曾任金酒廈門公司總經理林翠雲適逢生日,楊樹清一本如同瓶中信封皮打著《金門紀念》的國三日記漂流了46年後終於拾回經由老友從金門搭機護送來台在眾人見證祝福下的鄉訊宴交還主人。
黃平璋與許奮鬥復現鄉訊宴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金門,是我還沒修完的功課」,出生於金沙西園,14歲來台,白手起家,海內外擁萬餘員工打造出台灣最大規模的物業管理集團,怡盛物業管理集團董事長黃平璋與許奮鬥再復現了鄉訊宴,赴宴前,黃平璋先邀請陳龍安、古月、牧羊女、楊樹森、張國威、張姿慧、陳雙梅等鄉訊人物到他為夫人圓夢開設的品盛悅素軒下午茶、敘鄉情。
  下午茶結束後,3月8日晚,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許奮鬥提供場地並包辦餐費,在台北市議會B1,金門人經營的心悅小館舉辦鄉宴,縣長陳福海特地請文化局長呂坤和從金門扛來半打「原釀」,洪俊義、李淑睿、金門日報社長蔡湛成等人亦贈老酒新酒助興,設計師陳永圍提供精心設計的水頭壹參玖號陳佳苑裡(陳堂蒔光)古厝民宿提袋及紀念品,怡盛物業管理集團董事長黃平璋提供自家釀製生產的品盛悅素軒極品猴菇辣醬並購買牧羊女《島嶼,沒有遠方》,漂木畫家楊樹森贈原創紙版刻畫作為鄉訊人物相見歡伴手禮,張國威送大蛋糕為林翠雲等鄉訊人物慶生,好禮相送,阿德高歌,酒香四溢,鄉情四射,共度一個美好的鄉訊盛宴。
楊樹清回首鄉訊三十個春秋
  「連繫鄉親,凝聚鄉心」,楊樹清所寫《鄉訊》版面發刊精神標語;「一些人一些事,一些不可也不該被遺忘的,關於一座離島的演繹」,視覺設計家翁翁(翁國鈞)感性為《鄉訊》別冊所撰的一段語絲,如今,一棒接一棒,一場賽事,一個版面,演繹了30春秋。從半版到整版,從黑白到彩色,跨越30個年頭,《鄉訊》故事說不完。
  陳水在縣長、楊成業社長任內,1993年6月5日星期六創版的《金門日報鄉訊版》,楊樹清首任主編,持續3年後停刊9年,之後再歷許亞第、楊樹清、楊瀛谷、陳延宗、李辰寬、蔣榮玉、陳永富、邱翌瑄等計9任8位主編,合力編了1千1百多個版面,把海內外金門人找回來,報導、產生了千餘《星期人物》,期間亦由楊樹清領銜發起,2008年夏天在新莊大宅門成立「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定期聚會、出版會刊,也選出年度鄉訊風雲人物,2016年春天再轉型、正式立案、發展出「金門旅外藝文學會」,組織章程裡記載「往後鄉訊人物是當然會員」。
  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先後由洪俊義、吳奎新、楊筑君、王水衷出任會長,侯淑敏、林翠雲、李台山、辛志鵬擔任秘書長;金門旅外藝文學會由王水衷、李台山先後出任理事長,李台山、王婷先後擔任秘書長。楊樹清並集撰、收錄417位鄉彥,出版百萬字一套10冊《金門鄉訊人物誌》,在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王水衷的號召下,2012年4月21日在台北錦華樓藉會員大會辦理新書發表會,席開160桌來了1600人,副總統當選人吳敦義、台北市長郝龍斌、司法院長賴浩敏、金門縣長李沃士,以及鄉訊人物,包括福建省主席薛承泰、金門地方法院院長蔡美美及李錫奇、楊永斌、張輝明等人均到場觀禮,共同見證一部金門人奮鬥史大書的誕生,也寫下新書發表會史參與人數創新高紀錄;「每苦於適當適才的受訪對象難覓」,資深媒體人陳永富再接再厲編了5年鄉訊,出了五輯《風雲金門‧鄉訊人物》。祖籍烈嶼,擔任過福建師大文學院院長、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的陳慶元教授評點這套書,「社會的存在,人的活動最重要」,「鄉訊人物誌看起來零星,要集合起來看,看整體。報導的力量影響深遠」。
  島內島外探訪金門人的故事
 以人為主力報導,1993年夏天創版的《金門日報鄉訊版》,首位出現的《星期人物》是台金文化人共同成立的「六月工作室」的殷正洋、楊再平、盧秋瑩,此後人物一個一個出現,島內到島外,閩廈到南洋,穿梭台灣北、中、南,也下南洋,飛兩岸,每周都在尋找金門人的動靜,探訪金門人的故事,亦曾推出廈門、新加坡專刊。
  楊樹清回首鄉訊來時路,金馬甫告解嚴,網路未興、手機未響,仍是個手寫的年代,只能用傳真機傳稿,用快捷寄照片。1996年台海危機時刻,《鄉訊》為製作一連四波整版「廈門專刊」,藉予「以鄉情對抗鄉情」,他兩度從金門到台北,再飛香港、入廈門,採訪閩廈鄉情動靜鄉訊人物,因為時機敏感,採訪之後,藏在金嶺花園一處工寮借用傳真機發稿回報社,照片則是整個膠卷託台商代「挾帶」回金門沖洗;廈門之後又飛新加坡、北美,完成境外、海外採訪任務,主編《鄉訊》外,因報社還給了他一個「駐台特派員」及「主筆」身分,還得發要聞、撰社論、寫《浯江夜話》,每到星期四發稿日,從中午寫到晚上9點截稿止,常是一天發稿萬餘字,前後歷6年2個月,他個人累計編了320個版面,卻不曾開過天窗,只二次發稿日,發高燒,昏睡,癱在床上起不來,報社竟日看不到他的發稿單也連絡不上人,編輯主任猛打電話也不通,正要請派出所尋人之際,他爬起來已傍晚,振筆疾書,最後還是交稿了。「到現在,我常出現的二個夢境,一是還在當兵,一是還在編《鄉訊》;醒來,幸好這只是夢境」,楊樹清憶及「人海找鄉親,大海撈鄉訊」的版面搏命演出歲月,如一場夢,箇中滋味,又酸又甜又苦又辣。
三年級到八年級生薪火相傳
從島東到島西,3年級生到8年級生,薪火相傳。出席心悅小館鄉訊宴的鄉訊人物,包括歷任鄉訊版主編楊樹清、許亞第、楊瀛谷、邱翌瑄,歷任鄉訊聯誼會會長洪俊義、楊筑君及秘書長林翠雲,鄉訊人物陳龍安、呂坤和、范燕燕、古月、盧翠芳,洪玉芬、蔡能寶、張姿慧、吳鈞堯、翁翁、黃平璋、許奮鬥、張國威、李錫敏、李淑睿、何國傑、馬志剛、孫國欽、陳能梨,流氓阿德、許績勳、鐘永和、洪啟瑞、楊樹森、陳雙梅、鄭麗娟、陳玟亘、呂維哲等人共襄盛會。
鄉訊宴會中,催生「金門鄉訊同學會」的台灣高個子俱樂部創辦人,台灣國際鄰舍節推手許績勳(酷子)並分享了他的人生點燈經驗:「天母合眾國雜誌熄燈後」,「一把金門菜刀抵九把刀」。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