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文化局首場四季走讀 大小朋友踏查夏墅尋索土地之美

發布日期:
記者: 許加泰/綜合報導。
點閱率:829
文化局辦理「四季走讀~走春、戀夏、賞秋、藏冬」系列活動,今年首場走春選定夏墅、建功嶼。圖為文化局副局長陳榮昌與學員開心合影。(許加泰攝)

文化局辦理「四季走讀~走春、戀夏、賞秋、藏冬」系列活動,今年首場走春選定夏墅、建功嶼。圖為文化局副局長陳榮昌與學員開心合影。(許加泰攝)

金門縣文化局為推廣閱讀,辦理「四季走讀~走春、戀夏、賞秋、藏冬」系列活動。今年首場走春選定夏墅、建功嶼辦理,邀請黃振良、陳炳容、陳成基等在地文史工作者導覽介紹夏墅庄頭的歷史文化,瀏覽戰地遺跡建功嶼的自然和軍事景觀,讓學員有一趟深度文化知性之旅。
「四季走讀」系列活動-走春:夏墅、建功嶼,文化局於昨(9)日上午、下午各辦理一梯次,每一梯次有120位學員,很多家庭親子一起參加活動。學員於文化局報到後,集體搭乘遊覽車出發巡禮夏墅庄頭和建功嶼。
文化局副局長陳榮昌代表陳縣長、文化局長呂坤和歡迎大家熱情參加今年四季走讀的第一場活動。他表示,文化局這幾年致力於金門村史的書寫出版,凝聚鄉心,交流鄉情,獲得廣大迴響。除了文字的書寫出版外,四季走讀活動的舉辦,也能帶領鄉親實地探訪各村落,領略地方之美,進而關心自己成長的這片土地。
陳榮昌表示,文化局辦理四季走讀系列活動,以走讀來引領大家走入聚落,這次的走讀活動,邀請金門知名的文史工作者黃振良、陳炳容、陳成基,為大家進行精彩的導覽解說,引導學員透過實地踏查與專家導讀,深入採擷風土、在聚落尋索美麗的人文,領略土地之美,相信一定會有豐碩的收穫。
陳榮昌也希望透由活動,分享聚落故事及介紹特色,做為文化與觀光結合的種子示範,讓文化結合觀光創造雙贏。
三位講師分別各帶一小隊沿途講解,走春路線規劃為:(一)延平郡王祠:祠前觀景台看金廈、延平郡王祠、明石井鄭氏祖墳、鎮國將軍墓,(二)夏墅聚落:關帝廟、聚落行腳、二落帶左護龍建築、夏墅風獅爺,(三)海濱步道看浯江溪口與建功嶼:浯江溪口衛哨台、夏墅海灘、海岸栗喉蜂虎、建功嶼周邊環境。
夏墅原名「下滋」或「下濕」,原意是「位在低窪處潮濕的地帶」,因此地西、南兩面是高地,東、北兩面是後浦港灣內,村前原是整片潮間帶,從賢厝及延平郡王祠兩處高地下望,確是整片低濕地帶,故得名「下滋」。1967年修的《金門縣志》記為「下市」,這一年又改其名為「夏墅」,原本低窪的濕地,如今變成夏日的別墅。下滋是一個集吳、汪、周、李、陳、蔡、林、孫……等多姓雜居,只有居民約百人左右的小型聚落。
夏墅早年是一個以修造木船為業的小聚落,當時海平面水位比現在高,船隻尚可抵達夏墅村前。在後浦港可通舟楫的時期,夏墅是舟船泊靠之所,1960年代尚有漁船在此整修的情形,當時村外水邊,小舟併舷停靠,隨著附近軍事駐地、城區周邊街道和住宅區的不斷發展,浯江溪床逐漸升高,後浦港淤塞,莒光湖前浯江溪口的潮間帶已向外伸出數百公尺之遠。近年來由於泥沙淤積,附近地形地勢改變,周邊的陸地已經高出海平面許多。
建功嶼位於夏墅海岸延平郡王祠前約二百米距離的礁嶼,軍方稱為W038據點。為一步兵加強排的編制,原屬金西師管轄,國軍實施精實案後改由金西旅接管。原本只有幾塊礁石相連浮出海面上,漲潮時浮出海面不足五公尺高,退潮時是整片灘塗地,有泥灘小路可通。由於位處後浦臨海之扼守浯江溪口,猶如一珠砥流,故舊稱珠嶼;又因形似鰲魚凌波,也稱為鰲嶼;復以其抵擋浯江及外海之風浪,故又有「董嶼安流」(擋之閩南音與董同)的美稱,早期的「金門八景」中,「董嶼安流」即其中之一。在日本侵佔金門期間,曾經將董嶼作為痲瘋病患隔離之處所,故民間又稱之為「痲瘋礁」,1960年奉內政部核准改名「建功嶼」。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