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山淨山 認識史蹟、環境及說不完的故事

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與金門縣環保局共同辦理「113年太武山淨山環境教育活動」,學員走讀太武山的地景、文化歷史與自然生態,並合照留念。(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提供)
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與金門縣環保局共同辦理「113年太武山淨山環境教育活動」,活動中帶著學員一方面走讀太武山的地景、文化歷史與自然生態,一方面和學員一起動手、彎腰淨山,還金門人最敬仰的「大山」最乾淨的面貌,珍愛金門美好環境。
太武山淨山環境教育活動主要參與的對象為該會會員與眷屬,活動主要目的在於增加環境教育智能,共同為金門美好環境努力,落實環境教育種子的功能,除了增進對太武山文化古蹟的認識,更以實際行動動手淨山,讓地球更乾淨與美麗。
活動於當天早上在太武山公園停車場報到,有學會會員、眷屬32人參加,沿路由理事長林英生、名譽理事長吳啟騰為大家解說地質景觀,太武山的十二地景則由服務於金門縣文化局的許勇為解說。而沿路豐富的植物,由於今年雨水充沛,展現綠意盎然、枝葉繁盛,且蜂蝶紛飛,在理事陳西村老師的精彩解說,內容引人入勝。
從玉章路前進,許勇為老師解說「劉玉章銅像」,1954至1957年劉玉章將軍接任金門防衛部司令官,其任內指揮過九三砲戰,且領導官兵挖戰壕、開鑿北坑道,開闢太武山登山道路,為金門的地下化著力極深,對「八二三砲戰」產生極大的助益;時任總統的蔣中正感念其輝煌的功績,而將太武山公路命名為玉章路。林英生理事長則在太武山頂上闡明金門島形成的地史,在地質時代中金門各島曾與大陸,陸陸相連,待冰河期結束海水面上升,乃分離開來。而太武山最常見的花崗片麻岩,是屬於變形花崗岩,形成年代約在一億四千萬年前。
來到電視廣播站,這裡有太武山十二奇景之一的「鶴鳴」,有丁一中的詩刻。丁一中(號肖鶴),任泉州府同知,於明穆宗隆慶六年(西元1572年)夏來金旅遊,與友人柳遇春等同遊太武山,因有感而題詩兩首於「風動石」之左側,至今已四百餘年。
吳啟騰名譽理事長解說地質,說明太武山雄偉莊厚,地質形式多樣,奇岩怪石林立,有豐富的岩石及植物。近觀狀若兜鍪,故以太武命名。其紛糾縈紆,遠眺狀若仙人偃臥,故又稱為仙山。曹學佺詩曰:「浯江斷嶼入海水,仙人倒地臥不起。」民國四十一年蔣公於太武山上親題「毋忘在莒」四字,使太武山成為觀光聖地。山上的石刻、美景,是歷史遺跡之見證,是登山研究者的最愛。吳啟騰名譽理事長編撰「太武山探索」學習手冊,提供學員參考閱讀,深入了解太武山真面目。
太武山昔時因屬軍事重地,故早期少有開發,尤其是太武山有更多樣性的原生植物,透過陳西村老師的解說下,讓大家對植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外,同時發現沿路上部分台灣看不見的原生物種,如柔葉馬兜鈴(蛇草)、潺槁樹(姑婆樹)、黑面神、琴葉紫苑、羊角拗(牛角藤)、鹽膚木等。陳西村說:「金門的鹽膚木與台灣的羅氏鹽膚木的差別是,金門的鹽膚木有葉翼,而台灣的沒有,二者都被稱為長在樹上的鹽。」出鹽的果實吃起來酸酸鹹鹹的,果感不錯,因此年底有機會時可以採集嚐嚐看。
海印寺清安法師解說海印寺的由來。海印寺建於南宋,原稱太武巖寺,明末金門鄉賢洪旭提督、兵部尚書盧若騰等發起捐資重建,始改名海印寺。歷代住持高僧大德,清代乾嘉以來,自一本大師住持起迄今計八任,目前第八任為性海法師;諸位法師無私奉獻,讓學員對於海印寺,更心存敬仰之心。
中午用餐時間,海印寺特別提供素齋與學會結緣,學員感念清安法師的引導與陪伴。餐後學員往下山的路前進,沿路彼此分享,遇到對環境、生態或文化的問題,幾位老師隨行,凡學員提問皆傾囊相授。回到玉章路,已是下午一時餘,大家相約下次還來體驗美好的環境及豐富生活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