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處發表4項研究成果 促進保育調查資源交流

斯氏繡眼不論雌、雄鳥,金門個體的體重、跗蹠骨長、最大翼長和尾長都顯著大於花蓮的個體。(金管處提供)

位於水頭聚落的黃乃甫番仔厝為大九架番仔厝。(金管處提供)

有形的戰地文化景觀資源分為15類設施,圖為防禦設施嚨口一營區。(金管處提供)

后扁營區3D模型建置。(金管處提供)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為保護金門地區資源及環境永續與發展,113年5月17日(五)於中山林遊客中心辦理「金門國家公園112年度保育研究成果發表會」,總計約百位關心金門的地方民眾、志工及同仁共同參與,並且同步於YouTube線上直播。當日,由研究團隊分享調查成果,促進各項保育調查資源的運用及交流,讓大家更瞭解金門多樣的資源特色。
本次發表之保育研究成果共有四項主題分別為國立東華大學許育誠副教授「金門小型候鳥繫放之研究(1/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江柏煒教授「金門國家公園112年園區建築物調查與變遷分析計畫」、「金門國家公園戰地文化景觀資源價值評估與分級治理先期規畫」及寓山文化工作室藍文佶講師「金門國家公園112年戰役史蹟3D模型建置暨研究推廣計畫」。各項研究成果報告可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網站保育研究-保育成果報告下載。
金管處指出,各項計畫之研究調查成果概況整理如下:
一、「金門小型候鳥繫放之研究(1/2)」:鳥類繫放提供近距離觀察鳥類的機會,同時可收集形值資料和遺傳樣本,協助進行物種的鑑定。長期固定的繫放作業,還可以了解各種候鳥在金門的過境或留棲狀況,並可採集各項生物檢體;繫放個體的回收資料可建立鳥類壽命、遷移路徑和棲地忠誠性等資料。目前所繫放的冠郭公、阿穆爾綬帶、淡腳柳鶯、黃腰柳鶯、大陸畫眉、白喉林鶲、紅胸鶲、白斑紫嘯鶇等鳥種,都是臺灣本島極少或是沒有分布的鳥種,所收集的形值資料和遺傳樣本,都是國內少有的紀錄。常見的鳥種如斯氏繡眼和灰頭鷦鶯,發現金門和臺灣(東部)的個體在形值上有明顯的差異。
二、「金門國家公園112年園區建築物調查與變遷分析計畫」:建築物類型針對金門國家公園範圍內之祠廟、傳統合院、洋樓、現代建築及其他建築等五類型建築進行統計分析,其中傳統建築計有995棟,佔比為49%;其次為現代建築計有798棟,佔比為39%;祠廟建築計有67棟,佔比為3%;洋樓計有29棟,佔比為2%。而金門國家公園範圍內之建築物作為民宅使用有1,146棟,公共使用有108棟,民宿使用有97 棟,賣店使用有43棟,其他使用有24棟。透過聚落建築物之調查與分析以利管理處進一步評估保存、修繕方式,以及景觀改善與公共安全維護之參考,以落實聚落土地使用管理、風貌管理、建築管理等目標。
三、「金門國家公園戰地文化景觀資源價值評估與分級治理先期規劃」:以功能類型、用途及形式等分類,並將廣義軍民的戰地文化景觀或資源分為15個類型後,進行分級評估等工作。金門國家公園古寧頭區、古崗區及太武山區戰地文化景觀分級總體統計第一級計有55處,佔31%、第二級計有48處,佔27%、第三級計有52處,佔30%、第四級計有20處,佔12%。經由戰地文化景觀資源盤點價值評估與分級,梳理戰地文化的形成脈絡亦有助於脫離單點思維,以昔日軍事部署或是戰役路徑,串聯範圍內之資源,視為整體來思考其價值,為更有效協助保存相關文化景觀。
四、「金門國家公園112年戰役史蹟3D模型建置暨研究推廣計畫」:利用空拍、雷射掃描、線上虛擬展間等不同專業工項,經由拍攝建模、建築測量、雷測掃描、空拍紀錄製作10處數位模型檔,剪輯現場影像與數位模型檔以及文史資料解說據點過往使用狀態,提供觀者線上體驗金門獨特戰地風貌,製作10支營區據點現況影片、4支深度導覽影片以及九宮坑道烈嶼遊客中心線上展覽。3D模擬介紹影片可至該處YouTube頻道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