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瞭望》古寧頭戰役75周年 金廈海域波瀾未平

賴清德就職演說的「新兩國論」引爆兩岸軍事緊張,曾經烽火連天的金門也受到各方矚目。(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大陸東部戰區23、24日「聯合利劍-2024A」環台軍演,2天內共被我方偵獲62架次軍機、27艘次艦艇,其中47架次軍機進入我西南、東南東部空域,距離基隆約39浬、鵝鑾鼻約41浬,繼之29日又有18架次戰機越線與水面艦的協同「聯合戰備警巡」,持續對台施以軍事壓力。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在記者會上說,「只要台獨挑釁一日不止,解放軍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行動就一刻不停」,兩岸局勢充滿許多可能性。
1949年古寧頭戰役是中共軍史上的「金門戰役」,這場最終以國軍告捷,世界戰史上典型的登陸殲滅戰,奠定兩岸分治的歷史標竿。今年適逢「古寧頭戰役」75周年,在金門駐軍連年裁減,戰略地位與往昔不可同日而語下,仍因對岸口中的「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一席兩岸互不隸屬,被解讀為「新兩國論」的宣示,引爆兩岸新一波的軍事緊張下,也捲入隔海對壘的風暴。
大陸海警船編隊進入金門限制海域,肩負海洋和海岸巡防重任的海巡署派遣船艇出海驅離,金防部海龍快艇、兩棲部隊和CM21裝甲車和守備大隊也保持例行正常演訓,並未出現狀況升級的情況,對走過1996年台海危機的鄉親來說,感受不到任何緊張的氣氛。
以最近一周的金廈泉「小三通」來看,儘管天候狀況不太理想,但旅客往來仍十分熱絡,23日有3,607人,24日也有3,051人,其後的25日則有3,739人、26日3,828人、27日3,527人、28日3,576人。曾經烽火連天的金門依舊是船照跑、人照走,街上遊客也穿梭來去,一片「西線無戰事」的寧靜風光。
其實,從對岸發布的3D模擬圖可以看出共軍的目標是台灣花蓮、高雄、台北和台中等主要和戰略城市,金門已非昔日烽火對峙的大前線,而此次大陸將金門列入演習五大區塊之中,除有縱深、橫貫協同作戰演練的考量外,也在2名對岸漁民在金門海巡隊追逐過程中翻船罹難,遺體迄未運回大陸的「214事件」,必須對群情激憤的沿海居民有一個交代,表明要追索真相到底的態度。
針對陸方此次演習不若2022年8月美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引發大陸在台灣周邊連串大規模軍演,因此有「雷聲大雨點小」的評語。但對岸時事評論員有解放軍演習的操作科目是「圍而不打」的說法,立論重點是大陸對住著自己同胞的台灣僅包圍、封鎖,動武打爛是下下策,最壞的選擇,而真正要打的是介入與干擾的外來勢力,當然是劍指美國和日本。
國際媒體包括日本讀賣新聞報導,自裴洛西訪台以後,中國大陸就在台灣周邊常態部署4艘飛彈護衛艦,目的是一旦「台灣有事」時可以做為拒止日本自衛隊和美軍飛機進入的先頭部隊。整體觀察與大陸近在咫尺的金門相對安全,再淪為兩岸主戰場的可能性較小。這也是陸方這回在無預警宣布軍演後,「小三通」還能如常往來的主因之一,其中也有對岸採行「雙軌」對台政策的考量,隨時可收可放,有其戰略考量的彈性空間。
賴清德就職演說的「新兩國論」與中共軍演、立院朝野衝突之間,有著錯綜複雜、互為因果或轉移壓力的動應關係,各方看法和主張眾說紛紜。走過戰爭苦難歲月的金門鄉親或許不懂其中的牽連,但大家都要和平,不希望兩岸再有戰事。
每4年一次的520就像恰如其時的梅雨季,有時是降雨量少的短梅或空梅,有時則帶來致災性的豪大雨。今年520以後風雨交加,一時難望風平浪靜。大陸的「聯合利劍-2024A」圍環台軍演,會不會再續有B、C、D、E、F……,備受國際矚目。做為曾經的兩岸最前線,金門也是觀察的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