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兩岸魚苗放流 金廈海域增加約569萬尾魚種

發布日期:
記者: 許峻魁/綜合報導。
點閱率:1,182
金廈兩岸共同放流。(水試所提供)

金廈兩岸共同放流。(水試所提供)

府會共同響應。(許峻魁攝)

府會共同響應。(許峻魁攝)

配合世界海洋日以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金門縣水產試驗所與廈門市海洋發展局,在六日上午,雙方共同於金廈海域211航標舉辦「兩岸聯合魚苗放流」活動,為金廈海域添入約五百六十九萬尾的經濟魚苗,這當中還包含高經濟價值的黃魚、鮸魚等魚種,副縣長李文良表示,期透過魚苗放流增裕漁業資源,使金廈海域得以永續繁榮,也希望讓兩門水域之間能有更豐富永續的海洋資源。
金廈兩岸共同舉辦聯合放流活動至今已經十年了,自一○四年開始到今年,累計雙方於金廈水域海上放流的魚苗已達到一千三百二十八萬尾之多,加上今年五百餘萬尾,總計將近快兩千萬尾,成果也深獲地區漁民們的認同。今年兩岸放流進入第十年,為了宣示「兩岸共護一片海」的精神,今年擴大辦理,邀請兩岸釣魚協會、漁民朋友共襄盛舉,以提升大眾對海洋生態保育的關注。
「兩岸聯合魚苗放流」活動,由副縣長李文良帶隊,率金門縣政府建設處長黃儒新、漁牧科科長樊德正、金門縣水產試驗所所長楊文璽,會同議員洪鴻斌、張雲量、陳錦偉、陳泱瑚、金門區漁會理事長陳水義、總幹事許丕煌等人搭乘水試所試驗船金門號、金門護漁號前往;廈門方面則派出廈門市台辦副主任虞聖堅、廈門市海洋發展局局長曾東生、廈門市海洋發展局總工程師林懷德以及廈門市釣魚協會等單位及人員;此外金門縣釣魚協會翁明潭及十數艘民間漁船也抵達現場共襄盛舉,活動在上午約十一時左右於金廈海域211航標展開。
副縣長李文良表示,「魚苗放流」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海洋資源,這對海島的金門而言至關重要,同時配合國際海洋日的來臨,縣府也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最近十年來縣府、金門水試所已經與廈門市政府、海洋發展局等單位多次對接,放流各式經濟魚種的魚苗,希望能在兩門水域之間營造出更為豐富永續的海洋資源。
水試所表示,我方共計放流五十七萬尾由該所孵育培養的魚苗,魚苗種類有:黑鯛五萬尾、黃鰭鯛三萬尾、七星鮸四萬尾、鳳螺二十萬顆、成鱟兩百隻,並在岸際放流遠海梭子蟹二十五萬隻。廈門方面則是放流魚苗五百一十二萬尾,魚種分別為:黃鰭鯛三萬尾、黑鯛三萬尾、赤點石斑魚三萬尾、斜帶髭鯛三萬尾,其中受到兩岸漁民喜愛的大黃魚放流數達五百萬尾,多達數百萬魚苗放流入海,場面十分壯觀。
不只公部門,許多私人單位也不時會響應海洋復育,但水試所則是提醒,根據「水產動物海域放流限制及應遵行事項」的規定,放流物種、地點還有條件,必須符合相關規定,並在放流日十天前向縣府提出申請。並且從今(一一三)年度起,還需由水產動物海域放流權責人員在場執行,千萬不能私自放流,以免觸法。
為了避免在地原生魚群受到外來種威脅,水試所進行放流的物種,多為當地海域常見的經濟物種,體型為放流建議之大小,水試所也呼籲兩岸漁民,為了讓魚苗能有成長的時間與空間,請降低在鄰近海域的捕撈強度,才能有效的提升放流的經濟效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