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瞭望》彩雲易散琉璃脆 兩岸要珍惜「善意」

金門盼再迎來陸客登島旅遊,快與慢就在兩岸關係來去之間。 (李金生攝)
特約主筆:李金生
歷經兩岸15次協商破局的金門「214翻船事件」終於在7月30日告一段落,2名罹難者遺體從料羅港運回對岸,讓這座曾經烽火連天,昔日鄉親扶老攜幼大疏遷的海港,再平添讓人感傷的刻痕。
167個晨昏交替的日子,對有著無盡感傷的家屬是沉重的煎熬,牽涉其中的兩岸相關單位也面臨困境,如今亡者魂歸故里,兩岸協力撫生慰死,在檢方尚未偵結全案,真相未能大白的此刻,只能說兩岸相互理解和諒解,還稱不上圓滿落幕。未來檢方對全案的陳述仍是矚目的焦點,相關書類字斟句酌,必然要十分審慎。
此事也讓人想起兩岸隔絕,尚未「小三通」的1997年,當年八月八日在廈門大學附近白城海水浴場游泳的28歲青年葉海波,不幸遭大浪捲走,遺體次日漂抵大膽島被駐軍發現。在金、廈紅十字會和金門愛心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許金龍、區漁會總幹事許乃榮的奔走下,以及「許嘉棟先生慈善功德基金」捐贈棺木,暫厝金門異鄉獲得妥善安置。
迄同年九月十四日,葉海波的家屬兄弟二人在廈門紅十字會祕書長吳尚義、副祕書長李明珠和廈門市紅十字會醫院院長葉剛等人陪同下,搭乘「閩廈渡一號」、「閩廈渡二號」並附載一艘運棺的船隻抵達兩岸中線水域,在金門兩棲偵察營快艇的全程戒護下,再由懸掛金門紅十字會會旗的引導船帶領,「直航」登陸水頭碼頭,引魂回到一水之隔的對岸故鄉。
當年,時任福建省政府委員陳炳仁和國代李炷烽等人曾赴停屍的金門縣立醫院,表達關心之意。葉海波的雙親則贈匾金門相關單位,由廈門紅十字會轉達感謝。
同樣是運棺回到對岸的海難事件,不同的時間背景下,一個是正值走過1996年台海危機,金廈海域驚濤海浪逐漸平息,兩岸「地下小三通」如火如荼的新階段;一個是「小三通」已上路23年,如今在兩岸關係高度緊張之際,只通了一半,往來熱度倒退嚕的新情況。撫今追昔,讓人唏噓!
針對「214事件」的處理,我方希望前金防部胡姓士官、澎湖籍漁船大進滿88號滯陸案能獲得一併解決。但在兩岸關係劍拔弩張,對岸機艦持續巡戈台海的當下,陸方可能會就個案的內容深度,以及對兩岸情勢的連動影響,採取逐案檢視和區隔處理的方式。
在兩岸對抗較勁,美國大選預期帶來國際情勢變化之際,或許相關個案一如「214事件」迎刃而解,或許還要再擱置一段時日,快與慢就在兩岸關係來來去去之間。
有時,事情的主、客觀條件尚未完熟,就在媒體敲鑼打鼓,大動作曝光張揚,還不如默默努力,反而更能成就其事。也就是說兩岸往來需要有轉圜的模糊空間,才能做更彈性的應對處理,以及堆疊雙方都能接受的下台階。更何況兩岸一水環繞,「共享一片海」讓兩岸漁民安全、安心在傳統漁場作業,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目標,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說」。
「214事件」最終的平順解決,是兩岸最新的善意表現,也是各方努力的成果,可說得來不易。167天的協商過程中,有許多的言詞交鋒和對應表態,只能期待危機過後,是開展兩岸好關係,往再迎來陸客登島旅遊目標邁進的新起點。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陸方代表泉州台港澳辦副主任李朝暉、海協會協調處長許偉偉和圍頭市長莊東航是以晉江市紅十字會高級顧問、顧問名義跨海來到,目的是閃避「官方交流」。我方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也未出席具有官方認證、簽署性質的最後一次協商,其間的立場和態度盡在不言中。
這場看似落幕的事件,有著兩岸的善意和理解,但基礎仍十分脆弱,正如同唐朝詩人白居易筆下:「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須要雙方共同用心維繫,兩岸關係才可望有好的轉機。